5. 先天潜伏梅毒
未经治疗,无临床表现,但血清反应阳性,年龄小于2岁者为早期先天潜伏梅毒 ,大于2岁者为晚期先天潜伏梅毒。
防控措施
同预防其他传染病一样 首先应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反对不正当的性行为,其次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对可疑病人均应进行预防检查 做梅毒血清试验,以便早期发现新病人并及时治疗;
(2)发现梅毒病人必须强迫进行隔离治疗 病人的衣物及用品,如:毛巾、衣服 剃刀、餐具、被褥等 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严格消毒,以杜绝传染源;
(3)追踪病人的性伴侣 包括病人自报及医务人员访问的,查找病人所有性接触者,进行预防检查 追踪观察并进行必要的治疗,未治愈前配偶绝对禁止有性生活;
(4)对可疑患梅毒的孕妇 应及时给予预防性治疗,以防止将梅毒感染给胎儿;未婚男女病人,未经治愈不能结婚
二十五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鼠类及猪是主要传染源,呈世界性范围流行。临床以早期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的各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以及后期的各种变态反应后发症为特点。重症患者可发生肝肾功能衰竭和肺弥漫性出血,常危及患者生命。
此病几遍及世界各大洲,尤以热带和亚热带为著。我国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发现本病,并以盛产水稻的中南、西南、华东等地区流行较重。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夏秋(6~10月)水稻收割期间,常以8~9月为高峰,青壮年农民发病率较高。在气温较高的地区,终年可见其散发病例。
临床症状
潜伏期7-14d。钩体病因感染的钩体型别不同及机体的反应性差异,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多样。同型钩体可以引起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而不同型的钩体又可引起极为相似的综合征。临床根据其表现的主要特点,分为以下几型:
(一)感染中毒型(又称流感伤寒型)此型即钩体病早期的败血症,约90%以上病例无明显器官损害,经1-3d后即恢复。少数病例经此感染中毒阶段后即发展为以不同器官损害为主的其他临床类型。钩体败血症的临床症状有急起发热、头痛、肌痛、全身乏力、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触痛等,酷似流行性感冒。因上述感染中毒症状缺乏特异性,常致诊断有一定困难。钩体病的眼结膜充血,不伴有明显畏光及分泌物。其肌肉疼痛以腓肠肌特别明显,伴有明显触痛。表浅淋巴结主要为引流上下肢的腋窝及腹股沟处肿大,质软活动,伴有触痛。如注意上述特点,结合流行病学资料,有一定的特征性。
(二)黄疸出血型 本型为钩体病国外及我国50年代报道的主要严重类型。1886年德国医师外耳(Weil)首次报道一种发热伴神经损害症状、肝脾肿大、黄疸及肾脏损害为特征的疾病。到1915年由日本学者才证实其病原为钩端螺旋体。病初仍为一般感染中毒症状,于病程4—8日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出血倾向和肾功能损害。轻型病例以轻度黄疸为主、无明显出血倾向及肾功能损害,一般在短期内痊愈恢复。严重病例可迅速因肾功能衰竭、肝衰竭、大出血而死亡。本型黄疸程度与预后并无直接关系,除部分患者死于消化道及肺出血外,肾功能衰竭为主要的死亡原因。在死亡病例中,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严重出血分别占70%、20%及 10%、国内外报道均显示黄疸出血型病例有逐渐减少趋势,从50年代的60%—80%到目前的10%以下。可能与早期获得诊断和及时给与有效治疗有关。
(三)肺出血型 经早期败血症后3—4d,患者出现肺出血的临床表现。根据病情轻重又分为一般肺出血型和肺弥漫性出血型。一般肺出血型有咳嗽、痰中带血,肺部可有少量湿罗音。X线检查可发现散在小片状阴影。但患者无明显呼吸及循环障碍,经适当治疗常迅速痊愈恢复。肺弥漫性出血以迅速发展的广泛肺微血管出血为特点。临床可有或无咯血,但随着出血的迅速扩大和发展,患者出现进行性发展的呼吸循环功能障碍。为便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可将其又分为肺弥漫性出血早期;此时患者有气紧、心慌、呼吸脉搏加快,双肺可闻及散在湿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部有散在点片影。如能获得及时诊断和治疗,病情尚易逆转恢复。肺弥漫性出血极期患者极度烦躁,气促发绀,心率及呼吸更快,满肺可闻及湿罗音。X线胸部检查显示肺部阴影融合成片,内有少量含气空腔残存。此时抢救已有很大难度,但在有经验的医务人员适当治疗下,仍有恢复的可能。如未能获得适当诊治,患者即进入肺弥漫性出血垂危期。患者神志不清,极度紫绀,双肺满布粗大的湿罗音,可闻及喉间痰响。最终因肺泡迅速充满血液而窒息死亡。引起本型的钩体主要毒力极强的黄疸出血型,而其出现又需具有侵入钩体数量大的特点。我国自1958年以后,本型已成为南方各省流行中引起死亡的主要类型。近年国外亦有此型的报道,更加显示本型的重要性。
(四)肾衰竭型 钩体病发生肾损害十分普遍,主要表现蛋白尿及少量细胞和管型。仅严重病例可出现氮质血症,少尿或无尿,甚至肾功能衰竭。但多数肾功能不全均并发出现于重型黄疸出血型患者,并为其致死的主要原因。单独的肾衰竭型较为少见。
(五)脑膜脑炎型 亦为流行中少见的类型。患者发热3-4d后,出现头痛、呕吐、颈强等脑膜炎症状。或神志障碍、瘫痪、昏迷等脑炎的临床表现。对钩体病患者作脑脊液检查时,约70%的病例有轻度蛋白增加及少量白细胞,约半数病例可培养分离出钩体。但仅很少数钩体病患者出现脑膜炎的临床症状。单纯脑膜炎患者预后较好,伴有脑炎者病情较重,可因脑水肿呼吸衰竭死亡。
防控措施
1.控制传染源 钩体病为人畜共换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因而控制传染源难度较大。一般以加强田间灭鼠,家畜(主要为猪)粪尿的管理为主要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 主要措施包括个人防护用具的应用,流行环境的改造以及减少和不必要的疫水接触。
3.预防接种及化学预防 钩体菌苗在每年流行季节前半月到1月开始接种,前后注射2次,相隔半月。第1次皮下注射1ml,第2次2ml,当年保护率可达95%。化学预防采用多西环素200mg,在接触疫水期间每周口服1次,亦可有80%以上的保护率。 实验室以外接触可能感染钩体者,给与多西环素200mg,或注射青霉素2-3天,可预防发病。
2021-07-19 14:59
2021-07-19 14:57
2021-07-19 14:53
2021-07-19 13:42
2021-07-19 13:21
2021-07-19 13:01
2021-07-19 10:32
2021-07-19 10:25
2021-07-19 10:20
2021-07-19 09:45
2021-07-19 09:40
2021-07-19 09:32
2021-07-16 15:24
2021-07-16 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