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深圳旅游 > 旅游路线 > 正文

世界著名六大“雾都”旅游攻略(11)

[作者:汤尼]
2011-12-15 14:07

中国雾都 重庆

编辑点评:其实,重庆才是真正的“雾都”,重庆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是宜居城市,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较热,七月八月日最高气温均在35度以上,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1000-1450毫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因此有"巴山夜雨"之说,有山水园林之风光。重庆多雾,素有“雾重庆”之称。重庆雾多,是由于重庆地理环境形成的。重庆年平均雾日是104天,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年平均雾日只有94天,远东雾都的日本东京也只有55天。重庆是名符其实的“雾都”,而重庆壁山县的云雾山全年雾日多达204天,堪称“世界之最”。

夜景、火锅、美女,是重庆的三大名片。重庆市区坐落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四面环山,江水回绕,城市傍水依山,层叠而上,既以江城著称,又以山城扬名。然而最具特色的,还要数山城的夜色。凭高眺远,万家灯火起伏错落,银霞明灭,与两江粼粼的波光、满天闪烁的星斗交相辉映,其景奇丽醉人。三千年悠久历史,为重庆留下了不少驰名中外的风景名胜、古老的历史遗迹和雄峻的自然奇观。

    主要景点推荐:

三峡: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91公里。长江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三峡景色更加迷人。三峡的山水也伴随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长江三峡,人杰地灵,它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奇光异彩。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用武之地;这儿有许多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南津关等。他们同旖旎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长江三峡是世界大峡谷之一,以壮丽河山的天然胜景闻名中外。

海石公园:独特的喀什特地貌使其拥有了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的海花石。天然石林经过岁月的风吹雨打,呈浅灰色,畅游其间,让人不由赞叹岁月的鬼斧神工!而融合着中西文化的欧式古典城堡,其天然石灰岩式的装饰风格渗透到建筑内外的每一个角落,极近欧式仿古风格和雄伟特色。

海石公园24个山头各有特色,有樱花山、桃花山、腊梅山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果树山和秀丽的田园风光。山中生长着雪松、银杏、火炬树、红叶里、水杉、香樟树、小叶榕等几百上千种国家保护珍惜树种,还有重庆的市树――古老苍劲的黄桷树,是一个天然的珍惜植物园。海石公园从地球母腹中走来,环境幽静、生态平衡、四季可玩,是重庆近效区一个难得的休闲避暑、学习和了解自然知识的渡假圣地和天然氧吧。春天,园内万物复苏、空气清新、嫩芽吐绿、桃花盛开、百鸟欢唱;夏天,园内凉风习习、蓝天白云、睡莲吐芳、绿肥红瘦一片葱茏;秋天,园内满山金果、菊花争艳、金风送爽、艳阳高照;冬天,园内腊梅傲雪、北国风光、银色世界孕育着春的希望。

龙兴古镇:位于重庆市渝北区东南部,距重庆市中心区36公里,是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重庆市经济百强镇。辖2个社区,21个行政村,镇内设施齐全,交通十分发达。古镇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文化遗产丰富,镇区空气清新,风光秀丽,有鲜明巴渝特色的人文精神和民俗历史,使古镇具有很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金刀峡:位于重庆市北碚区东北部华蓥山西南麓。经渝武高速转北碚至金刀峡公路可达。距重庆市中心70公里。属峡谷型自然风景旅游景区。金刀峡海拔900米,为石灰岩构成的喀斯特地貌,景区以峡谷幽壑景观为主,岩溶地貌为辅,兼有大量的地质上称为壶穴的深潭绝景,以峡险,山雄,水秀,瀑多,潭碧,洞幽著称。

金刀峡全长约10公里,分上峡、下峡两段,其中峡谷内栈道全长近7公里。上峡由于喀斯特地质作用,地面切割强烈,形成独特的峡谷沟壑,两岸石壁如削,山势岈合,垂直高度超过百米,上有古藤倒挂,下有潺潺流水;下峡由于流水侵蚀作用,有众多洞穴群,潭潭相连,碧玉串珠,飞泉瀑布层层叠叠,古钟乳、石笋、石柱千姿百态。主要景点有惊魂台、藏刀洞、悬天飞瀑、天犬洞、神鹰峡、狮头峡、一线天、沙溪湖、中峡天然浴场、千幻古岩、弥乐佛、心形潭等四十多个景点。

大足石刻集艺术博物馆:该博物馆集“三教”造像之大成。今存10多座“三教”窟中,雕凿精湛。风格独特的首推县城西南的石篆山、妙高山、佛安桥和县东北的石门山等处的宋刻石窟,其中又以北宋晚期开凿的石篆山最富代表性。在石岩中部排列着型制大小若同的三身佛、李老君、文宣王三个洞窟,尤以文宣王窟最富特色,孔子像,头束巾,手执扇,银须飘逸,左右侍立颜回、闵损等镌有姓名的十大弟子像,儒雅风流,有如杏垓师徒集会于诸岩壁间。中国尊孔两千多年,石窟中凿孔子和十哲像,寰宇间仅此一刻。儒释道之间自来不合,大足宋刻“三教”造像龛为研究“三教”从斗争走向融合的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史料。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加载中...
没有更多了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