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健康疾病 > 传染科 > 正文

莱姆病的流行病学及其发病机理(2)

[作者:xdlmdd]
2012-09-25 14:33

  (三)易感人群

  不同年龄的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但其感染率的高低与被蜱咬的概率有关。因此本病的发病对象主要是经常被蜱叮咬的人群,在我国以森林工人,山区居民和野外工作者发病较多。人感染伯氏疏螺旋体后可产生特异性IgM和IgG抗体,但其持续时间尚无肯定结论,通常认为症状较重者,特别是有心脏、神经和关节损害者抗体在体内持续时间较长。这种抗体是中和抗体对病原菌有一定杀灭作用。

  (四)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分布于全球众多的国家,美洲、欧洲、亚洲和澳洲都有病例,我国也有20余个省(市、自治区)已经证实有伯氏疏螺旋体感染。但本病具体的发病地区有一定的局限,多数病人分布于林木茂密地区,而丘陵和平原地区少见。

  2.时间分布本病的流行与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多发生在气候温暖的季节,一般春出现发病,夏季和秋初达到高峰,至深秋发病逐渐减少,在我国南方的流行季节略早于北方不过由于本病的潜伏期和病程都较长,又不易及时诊断,故全年各月均可见晚期病例。

  3.人群分布发病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但主要见于林业工人,山区居民和各类野外工作者和活动者。一般是男性多于女性,户外活动者多于非户外活动者,养宠物的家庭多于无宠物者。

  4.流行趋势本病于1977年被发现后,新发现的疫区范围不断扩大。病例报道数逐渐增多。但我们认为本病在我国将呈明显的地方性流行特征,在一些生态环境适宜,存在传播媒介的地区的某些人群中发生或流行本病。

  莱姆病的发病机理

  莱姆病由蜱传播的伯氏疏螺旋体引起,其理论依据如下。

  (1)已从病人的血液、皮损和脑脊液中分离出伯氏疏螺旋体,其体内抗伯氏疏螺旋的抗体滴度高。

  (2)从流行地区的蜱身上分离出相同的螺旋体。

  (3)此类患者的特异性IgM抗体滴度上升较慢,当慢性关节炎出现数月后达最高值。

  (4)组织学检查见皮损中央有真皮及表皮损害,但在周围皮损仅见真皮损害,支持该病与节肢动物蜇刺有关。基于上述四项理由,推测螺旋体进人人体的途径是从蜱唾液注入人体皮肤或血流,或通过蜱的排泄物粘附于人体皮肤后进人。孵化3~32天后,此种微生物向外游走至皮肤,引起ECM损害,通过血液至各内脏器官,引起脑、心、肝等的损害,至其他部位皮肤时,可引起多种多样的继发性皮损。在上述假设中认为本病发病的全过程始终存在着活的病原体并由此致病。但也有人认为,在患者的关节液里存积了病原体、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并与补体结合而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此复合物吸引中性粒细胞,后者释放多种酶,这些酶不仅对复合物起作用,也会引起关节、骨骼和软骨组织的炎性反应。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病原体外膜中的脂多糖刺激巨噬细胞产生白细胞间质素,也可引起某些炎性反应。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加载中...
没有更多了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