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群体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根据年龄、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等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次级群体,形成不同的群体亚文化。因此,农村文化体现在层次结构上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不同层次、归属不同亚文化群体的农民具有相同和相近的文化消费取向,一般不会融入其他亚文化群体的文化交往圈子。调查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对文化设施的需求相似,但不同年龄的农民对于文化设施的需求则有很大差异,当前农村文化经费出现了分众化趋势,一种文化样式难以满足所有农村亚文化群体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在层次结构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
(三)当前农村文化发展中的变迁性特点
1.文化主体:当代农村空心化趋势与农村文化精英的出现
湘潭市的广大农村(除个别发达乡村外)大多是劳动力输出地,几乎家庭平均每户就有1人外出打工。县(市、区)的边远偏僻农村外出打工人员要占到全村总人口的25~30%,有些边远山村可能要达到40%左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妇女和老人,而对于农村发展具有主导作用的中青年人都处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之外。一方面农村中坚层流向城市削减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后劲,造成了农村文化传统的断裂;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因为缺乏农村中坚力量的参与,客观上使其日益边缘化。这要求农村文化建设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同时,我们也发现在一些农村基层有一批文化程度较高、思想敏锐、富于改革和进取精神的中青年农民已经成为农村文化事业的主体。他们以农村文化市场为导向,组建各类农村民间职业剧团、农民业余文艺队或民间演出队等文化组织,采取适量的文化活动形式,积极适合本地及邻近农村农民的文化需求,成为农村文化专业户和农村文化精英。
2.文化内容:民间非物质文化的萎缩与现代都市文化的渗透
调查发现,农村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和社区记忆正在逐渐消失,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在现代化的车轮挤压下,生存空间日益萎缩,一些民间艺人也随着生活的压力等原因相继转换岗位,一些经典文艺活动和文艺人在人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与此同时,原有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瓦解熄灭了农民文化参与的热情,原已发展起来的唢呐、秧歌、戏剧、舞龙、舞狮等农村班社随着集体经济生活方式的瓦解也逐渐解散,民间艺术也很难吸引年轻人参与。集镇生活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模仿和对周边农村的幅射,带来了城市文化下沉和乡村文化模仿现代都市文化的双重动力。同时,“民工潮”在城乡间的空前大流动,使广大农民群众模仿城市人的消费方式,现代文化消费需求不断上升,农村文化开始出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3.文化载体:低技术服务产品的没落和高科技术文化载体的流行
当代农村文化是传统和现代的统一体,在现在的农村存在着戏剧、故事、电影、电视和计算机互联网等多种文化类型。随着当代农民自己拥有的现代文化设备愈来愈多,低技术文化服务产品愈来愈不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调查表明,戏曲传统开始在农村出现断裂,“有线广播”和老式胶片电影这些文化服务方式,无论是在农民的心目中还是乡镇干部眼中,都没有得到认同。社会经济愈发展,这种趋势愈明显。
4.文化消费:公益文化活动的萎缩与农村文化产业的起步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逐步降低对农村基层的介入程度,乡镇和村一级的经济实力弱化,湘潭市绝大部分乡镇和农村都不再有文化设施上的资金投入,乡镇文化站、村一级的老年活动室、文化大院、村级文化室大都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县乡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下乡”、“电影进村”活动,有一定的效果,但这种“喂食”式的文化建设机制,往往是政府唱独脚戏,难以有效激发农民群众心中的文化热情,也没有点燃农村的文化火种,几十年的建设和努力仍然没有培育出农村文化的造血功能。与这种公共文化活动逐步退缩相对照,农村文化建设的产业化开始起步,农民自发集资改建文化阵地、资助政府办电视差转台,成立个体电影放映队、兴办舞厅、游戏厅与网吧等,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产业成为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新生力量。
5.文化阵地:政府文化阵地的衰退与民间文化组织的成长
2021-07-09 14:57
2021-07-08 14:39
2021-07-08 14:39
2021-07-08 14:27
2021-07-08 14:26
2021-07-08 14:25
2021-07-07 15:33
2021-07-07 15:32
2021-07-07 15:31
2021-07-07 15:08
2021-07-07 15:06
2021-07-06 14:23
2021-07-06 14:22
2021-07-06 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