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教育培训 > 管理MBA > 正文

学校管理理念是什么 学校管理实例(2)

[作者:oomkg]
2012-05-24 11:13

  因此,前三种都不宜作为学校管理理念的哲学基础

  第四种假设提倡采取一种灵活的因人因事而异的随机制宜的权变方法,较之其他观点更接近于人的现实,更符合人的实际表现,因而也更深刻、更全面。

  第五种假设既承认经济需要、社会需要的作用,又承认个人是具有自主性和个性的决策者,它看到了人的自我实现这种更高层次的需要。这种观点对管理实践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只有第四、五种假设适宜作为学校管理理念的哲学基础。

  三、学校管理理念的意义

  没有理念指引的学校管理实践,是一种“盲”;而缺乏实践的学校管理理念,则是一种“空”。如果没有先进的学校管理理念,学校的管理目标必然是片面的,管理行为必然是盲目的,学校的发展是被动的缓慢的。学校管理理念超越学校管理的实然状态而指向应然状态,会对学校管理行为产生一种超越自身、跨越现实的功能,产生持续性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果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就会只局限于当时的条件或眼前的利益,受到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和摆布,使学校管理行为呈现出短期性、局部性、离散性。若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学校管理实践就会因教育决策的随意性、主观性而顾此失彼,从而导致学校管理活动出现偏颇或失误,进而影响学校管理目标的达成。学校管理理念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学校管理理念影响学校管理要素的组合方式和管理效率。

  现代学校管理是一个由人、财、物和时间、空间、信息等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其中人是最重要的,管理效率的取得,必须依靠人对这些管理要素的合理组合,而管理要素的合理组合又要求管理者具有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人的管理理念是否合理,对于人的管理行为对组织管理资源的分配、管理要素的组合有着重大的影响,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管理效率的实现。一般来说,学校管理者管理理念清晰、科学、合理,他对人、财、物、信息等管理对象就能够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充分发挥管理对象的作用;如果人的管理理念不合理不科学,那么他对人、财、物、信息等管理对象的组合就难以达到合理、优化的状态,如果学校对管理活动认识不清,管理行为就会出现偏差,决策就有可能出现差错,从而影响学校目标的达成,浪费学校管理的资源,降低学校管理的效率。

  2、学校管理理念引导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行为

  管理者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在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关键作用。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总是在一定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发出的。学校管理者所形成的管理理念是管理主题主体对学校管理活动认识的客观反映,体现了管理者对管理资源,特别是人的属性的认识和对各种资源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程度的不同认识,这些不同认识将潜意识地指导管理者的具体管理实践行为。在物本管理理念下的学校管理者重视物质资源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把人看成物质设备和制度的附属品,强调物质激励;而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的学校管理者重视人的第一资源的重要作用,尊重人,满足人的多种需要;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学校管理者必须以能本管理理念为指导,重视学校成员的能力提高和自我发展。

  3、理念治校是现代学校管理的必然要求

  回顾20年来教育改革的历史轨迹,我们发现学校管理走过了一个经验治校-——理论治校——依法治校 ——理念治校的过程。我国现在处于理论治校和依法治校不成熟不完善的阶段,又是理念治校的初始阶段。理念治校就是利用学校全体成员都认同的理念来引领学校的管理行为,提升学校整体文化素养,使学校管理向文化管理、柔性管理过渡,是对人本管理的升华。学校管理理念是治校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校管理活动的纲领性思想,提升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统一全体员工的学校管理理念可以为理念治校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提升学校管理的境界。

  学校管理理念的演变

  学校管理理念的演变是与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紧密相连的。西方管理理论经过了三个阶段,即第一个阶段是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物本管理,第二个阶段是是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人本管理,第三个阶段是是以“能力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能本管理,这是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学校管理理念也经过了这样一个由“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再到“能本管理”的演变历程。

  物本管理

  西方第一代管理理论,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物本管理。“经济人”的概念最早由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提出。他认为,人的全部需要在于经济利益。人都是仅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存在。因而从人事管理的角度讲,只要不断地给人以经济利益方面的刺激,就能达到预定的目的。

  “经济人”又称实利人或唯利人。它是假设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为了得到经济报酬的一种人性理论。

  核心内容

  (1)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的,只要有可能,人就会逃避工作;

  (2)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必须加以强迫、控制、指挥,才能迫使他为组织目标去工作;

  (3)一般人宁愿受人指挥,希望逃避责任,较少野心,对安全需要高于一切;

  (4)人是非理性的,本质上不能自律,易受他人影响;

  (5)一般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需要而工作,只有金钱和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工作。

  任务型的管理方式

  (1)管理工作的特点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不是考虑人的感情。管理就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和监督;

  (2)管理是少数人的事,与一般员工无关。员工的任务就是听从指挥,努力生产;

  (3)在奖励制度上,主要依靠金钱来激励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予以严惩;

  (4)以权力和控制体系来保护组织本身和引导员工。

  基于这种认识,当时的管理注重实行物本管理。这种管理的特点是见物不见人,重物轻人;把人当做工具,当做物来管理;人被当做机器附属物,要人去适应机器;对人主要实行物质激励和金钱激励。

  物本管理理念下的学校管理缺乏人的气息,学校活动缺乏生机和活力,学校中占据显著位置的是层级分明的管理体系、刚性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齐全的管理设施以及以效率为中心的管理活动,人仅仅为物的作用的发挥提供支持和配合,人是机器和制度的附属品,对人的激励更多的是物质的激励,缺乏响应的文化激励和目标激励,领导者多是一种专制的管理方式,学校的所有活动都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物质功效为目标,学校内部是一种淡漠的人际氛围,个人更多地为满足生活而工作,缺乏应有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管理中更多地强调教师为了学校和教育的实现应奉献自身的能量,而很少把学校视为教师生活与发展的地方,教师的人际需要和情感需要被物质奖赏所取代。虽然这种管理方式能够维持学校正常的管理活动,达成学校管理目标,但就长远来说,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持续提高,不利于组织成员的发展。要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管理理念必须由“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理念转变。

  人本管理

  西方管理理论第二代,是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理论有三种表现形式:人群关系学、行为科学、以人为本理论。

  梅奥创立的“人群关系学”揭开了现代人本管理的帷幕,他认为:工人获得集体的承认和安全比物质刺激更重要,影响工人积极性的还有工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工人社会地位低下,其积极性、创造性就发挥不出来。

  20世纪40年代,人群关系学导致“行为科学”的产生。行为科学主张:协调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促进人们自觉、自愿发挥力量来达到组织目标。它重视人的因素、人的外在关系行为以及人和社会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美、日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美、日比较管理研究热潮,从而人们认识到:管理模式的背后是文化差异,文化对管理有重要作用,企业不仅仅是经济组织,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产和企业主体;据此,采取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方式。它是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对物的管理,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

  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也称为社交人,它是假设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物质利益固然可以受到鼓午,但不能忽视人是高级的社会动物,与周围其他人的人际关系对人的工作积极性也有很大影响的一种人性理论。“社会人假设”主要包括以下观点:(1)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而人际关系则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要素; (2)从工业革命中延续过来的机械化,其结果使工作丧失了许多的内在意义,这些丧失的意义现在必须从工作中的社会关系里寻找回来;(3)跟管理部门所采用的奖酬和控制的反应比起来,职工们更容易对同级同事组成的群体的社交因素做出反应;(4)职工们对管理的反应能达到什么程度,当视主管对下级的归属需要、被人接受的需要能满足到什么程度而定。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加载中...
没有更多了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