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休闲娱乐 > 正文

深圳南澳草龙舞

[作者:wdbp]
2010-09-23 15:14

《宝安县志》记载:“火龙(又叫草龙)只流行于南澳镇的渔民区。每年正月初二晚进行表演。”南澳草龙舞最大的特点——从制作草龙至结束焚化,只一天时间,也就是当天割草,当天扎龙,当天舞龙,当天送龙(又叫化龙,即是将龙焚烧送进大海,拜祭升天),俗称舞“一天龙”。

深圳南澳草龙舞

   廖虹雷

  深圳市舞龙,民间有布龙和草龙两种。大鹏半岛上的南澳草龙舞,是我见过诸种舞龙中颇有南方沿海特色的一种民间舞蹈。我听说过西南有竹龙舞、广西宾阳炮龙舞,见识过江南的绸龙舞,目睹过香港的金龙舞,近距离欣赏广东新会纱龙舞和湛江东海岛上的人龙舞表演。这些龙舞的“龙”都是需要较长时间制作,并且可以反复使用;而南澳草龙舞最大的特点——从制作草龙至结束焚化,只一天时间,也就是当天割草,当天扎龙,当天舞龙,当天送龙(又叫化龙,即是将龙焚烧送进大海,拜祭升天),俗称“一天龙”。

   龙 舞 的 历 史

  《辞海》里对舞龙有这样的阐述:“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龙舞,也叫‘龙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在传统习惯中,人们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玩龙灯’的习俗。‘龙’的形象各有特色,一般用竹、木、纸、布等扎成,节数不等,但为单数。每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不燃烛的,称‘布龙’。舞时,由一人持彩珠戏舞作舞。此外,还有用荷花、蝴蝶组成的‘百叶龙’,用长板凳扎成的‘板凳龙’等多种形式的龙舞。”

  龙舞,流传历史悠久,上古黄帝时代一种叫《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有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形象。汉代的《春秋繁露》等史籍就有舞龙的记载,到唐宋时期则更为盛行,唐代文学家张说有“龙街火树千灯艳”诗句,南宋词人辛弃疾有“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名句,都是描写节日龙灯的盛况的。宋代吴自牧著的《梦粱录》记载龙舞更为细致:“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

  到清代,制作龙灯的技艺更加成熟,舞龙的场面也更加盛大。据清代《沪城岁事》记载,舞龙灯“环竹箔作龙状,蒙以洛,绘龙鳞于上,有首有尾,下承以木柄旋舞,街巷前导为灯牌,必书‘五谷丰登,宫清民乐’。”舞龙发展到今天,据说中国龙舞有110种,常见有地方特色的也有几十种,如纸龙、布龙、竹龙、草龙、绸龙、木凳龙、人龙、火龙、滚地金龙、舞醉龙和“铁水花龙”。人们用舞龙的方式来祈求人畜四季平安和风调雨顺丰收年景,是我国人民群众创造的聪明智慧的文化习俗。

   南澳“疍民”舞草龙的来由

  丁亥年大年初二,我和深圳市非物产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几位同事,驱车60多公里来到南海之滨的大鹏半岛南澳镇,观看南澳渔民扎草龙、舞草龙和送(化)草龙的整个表演过程,数千群众围观,一条长街,龙舞之处,鞭炮礼花冲天,春节气氛十分热闹,场面非常壮观。

  南澳舞草龙,始于何时?陆地上无半寸土地的渔民,不舞海鱼,不舞豚鲨,唯独舞草龙,何因?我走进南澳舞草龙的老艺人李容根和何连胜等老人中间探访后,略解疑团。  

     南澳镇,至少有二百多年历史。《宝安县志》记载:“清嘉庆年间有南澳村。因西部海澳(海边弯曲可以停船的地方曰澳)海水蓝绿,初称‘蓝澳’,后以地理位置易名。今镇府驻地旧无圩。从大鹏析置后,沿称‘南澳’。”

  南澳渔民,旧称“疍民”,土称“疍家佬”。清康熙年间重修的《新安县志》载:“粤东地方四民之外,另有一种名为疍户,即猺蛮之类,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粤民视疍户为卑贱之流,不容登岸。居住疍户亦不敢与平民抗衡,畏威隐忍,局促舟中终身不获安居之乐。”

  古时南澳渔民,受世人歧视外,还要受海啸、台风的威胁。“渔民对海具有一种既亲切又惧怕的心理,故在出海前要到附近的神庙祭祀后,才扬帆出海;每只渔船都安置海神位,若遇风险便点烛、烧香、祈祷。”(《宝安县志》。新安县、宝安县同属深圳市旧称。)渔民崇拜海神除妈祖之外,非海龙莫属。

  南澳渔民一出港湾,就是一望无际的南海。旧时无雷达,无气象报告等现代设备,海上突然刮起龙飓风,巨浪瞬间把船翻沉,一家大小丧生大海。因此,每逢初一、十五,疍民在船上架起香炉,燃烛烧纸,朝天跪拜,祈求妈祖保佑平安。当地渔民代代相传有个晚上,妈祖显灵托梦给南澳的一位渔民老人,说每年的正月初二晚上,众人合力用舞龙和香火的方式,压制龙飓风,可保出海安全。渔民把梦当真,当年的大年初二就由有威望的人家,组织青壮年渔民

  上山割野草,扎成草龙,插满高香,晚上数十人在沙滩上舞动草龙,奉上祭品,随着震天的敲锣和鞭炮声,向海祭拜。

  由于他们以船为家,岸上没房没地,只能年初二那天就近到山头割草,稍晒半天,黄昏将草扎成龙,晚上插香舞龙。舞完后不可能把草龙搬回船上贮放,就地在海滩上将草龙焚化,意指龙归大海,希望龙王爷保佑来年风平浪静,四季平安,鱼获丰收。

  当天割草,当天扎龙,当天舞龙,当天化龙,俗称“一天龙”的祭海习俗就这样形成了。据陈新娇老人(87岁,1992年去世)说过,她10岁时,大约民国初期(1915),因官府征税过多,渔民负担过重,迫于生计做年他们也要出海。这一年的南澳舞草龙祭海推至正月十五才进行,结果就在这一年内,有一户渔民出海打鱼遭受海难。从此,南澳渔民定在大年初二舞草龙祭海,不敢随便变更。

  南澳的舞草龙习俗,全靠口耳传授,没有文字资料传承。据原南澳公社渔民大队支部书记李容根(现年74岁)讲述,他8代前由福建沿海飘泊过来,他父亲说过南澳舞草龙有一百年历史。解放前,在他八九岁时看过父亲(李丁,1872年出生,1944年逝世)舞草龙祭海。记得他母亲还说过他的祖父也是舞草龙活动的人。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李容根他亲自在海边沙滩上舞过草龙;六七十年代渔民新村建起来了,渔民上岸,他当上渔业大队书记时还带领草龙队,在渔村每条小巷为家家户户拜年。现在,他三个儿子都是舞草龙的骨干。三代舞龙,四代相传。

  舞草龙习俗,曾经在“文革”时期被迫中断10多年。开放改革后又恢复、建立了新的舞龙队伍,特别是2004年春节,祭海场面隆重,草龙舞得非常热闹,不单本渔村渔民参加,镇上的人参加,许多从香港回来的原南澳籍渔民和镇外面的人,也赶来看热闹,观众熙熙攘攘,人数达到上万。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加载中...
没有更多了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