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则
⑴却,可是。例:①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②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④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
⑵那么,就。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及日中则如盘盂。③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④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⑤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⑶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例:《论语》六则。
⑷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例: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③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⑤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⑦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⑧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⑨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⑸就是。例:①则者岳阳楼之大观也。②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③不然,则其所疏远。
⑹原来是。例:①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②临视,则虫集冠上。
⑺只。例:①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②不依公道则爱钞。
⑻同“辄”,总是,常常。例:居则曰:“不吾知也!”
⑼原来已经。例:①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②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则是)只当是。例: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则则)赞叹的声音。例:连呼则则。
17.者
⑴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者:指人)②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③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者:指事。)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⑤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⑥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⑦循表而夜涉,溺者千有余人。⑧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者:指人)⑨客何为者?(者:指人)⑩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者:指物,药)(11)又可怪者,在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者:指病)?(12)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⑵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⑶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②陈胜者,阳城人也。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⑤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⑷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例:①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③而安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⑸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⑹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例: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⑺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②有郭四者,凡四杀人。③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⑻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例:
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
⑼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例: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⑽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近者奉辞伐罪。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11)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18.之
⑴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③然之。(之:它,指上文李的话。)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的。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往,到......去。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③诸将请所之。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⑷这,此。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读之不知。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例: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云之崔嵬。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⑽向。例:然后驱而这善。
2021-07-09 14:57
2021-07-08 14:39
2021-07-08 14:39
2021-07-08 14:27
2021-07-08 14:26
2021-07-08 14:25
2021-07-07 15:33
2021-07-07 15:32
2021-07-07 15:31
2021-07-07 15:08
2021-07-07 15:06
2021-07-06 14:23
2021-07-06 14:22
2021-07-06 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