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教育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正文

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2)

[作者:孔收玫]
2019-09-16 18:16

  5.第三自然段中“林雄也跑出了经验,跑出了道道”一句,如何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生意场交道首先是一个“跑”字。②林雄认识到了并跑出关系,明白了生意之道,生意也做得顺利了。

  6.作者写老太太“一双混浊的眼睛”、“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有何用意?(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肖像描写,塑造了一位饱经沧桑,至今仍辛勤劳作的老母亲的形象。这个形象触动了林雄内心深处的情感,为下文情节、情感的发展做了铺垫。②用老母亲贫弱的形象与小司机的“横”形成反差,促使林雄情感爆发,把小说情节推向高潮。

  7.文章结尾,林雄和胡局长都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但两人的心态显然不同,请加以分析。(5分)

  ①林雄的心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胡局长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林雄:这老母亲已经够可怜了,为什么还要伤害她?谁没有母亲,谁愿意自己的母亲受到伤害?不管有多大权势,谁也没有资格伤害一位母亲。②胡局长:能为一位老母亲不受伤害而不畏权势,这样的人是好样的。我也是母亲的儿子,也不应该做对不起母亲的事。

  8.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答案:B、D

  A.第二自然段中,林雄“在心中祈祷”的目的是让胡局长多钓一点鱼,只要局长一高兴,拖欠的工程款就可以结了。

  B.由于林雄勤劳朴实,又是土木工程师,因此,他才出道十年,在本地的建筑行业已是首屈一指的人物。

  C.本文由歪风写到正气,结尾充满人情味。

  D.胡局长从林雄身上看到人格的力量,悔意顿生,终于结了工程款。

  E.老太太的出现使文章出现逆转,伴随着小车司机的“说”、“嚷”和“叫骂”,文章迅速进入高潮。

  现代文阅读0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2题

  明月清泉自在怀 孙见喜

  读王维的《山居秒暝》时年龄还不,想像不来“松间明月”高洁,也不懂得“清泉石上”是怎么样。我虽然读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而后来深入乡材,那儿有田,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是寻找一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着情结,一段时间,于世人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函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中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长久,也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着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汉武帝亲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面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你中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坦城、执着、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和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瞬间的境地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世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选自《青年博览》2000年10期)

  9. 作者理解王维的诗《山居秋暝》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①少年时代未读懂;②青年时期自以为读懂了;③成年时期经历了无数生命体验和阅读堆积之后才读懂。(每一点2分,每点中要答也出时间和读的情况才能得2分)

  10. 作者写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的目的是赞赏它们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气度和胸襟。(4分。答也“自我完善”给3分,语句表达完整给1分。若只答出“自我修复”或“自我完善”的给1分)

  11. 文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①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木中的祖宗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培养情操。②追求物质享受的人最贫穷。(4分,每一句2分,意思对即可)

  12.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本文通过对王维诗的理解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

  B. 文中“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指的是王维诗的魅力和他的品德。

  C. 作者主张要创造丰富物质财富,也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二者并重。

  D. 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拟化和由此引发的议论,深化了文章内容和主题。

  答案:B C(4分,每项2分)

  现代文阅读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生若直木 张承志

  去年在南方,终于见识了从小听说的滕王阁。

  那天一同登阁的朋友中,有老书家某先生。眼望秋水长天,大家心情舒畅,我随口向老先生求教,从纸到墨,听他讲文房四宝的奥妙。

  滕王阁已翻盖一新,阁中层层店铺林立。看见摆的镇纸*光色新鲜,盘算是否也买一对。如今作家少文,个个的字都如鸡飞狗趴。我也一样,偶尔写字,怨笔赖墨,而且只有一把英吉沙匕首压纸。足踏着滕王阁的地板,心里寻思,这镇纸只卖十多块,不能说好,但是有落霞孤鹜的字儿,带回一对也算个纪念。

  老先生却摇头,以为粗瓷生铜,不值一顾。他说江西书家的案上,没有这种次货,也不使菜刀压纸。镇纸多用檀木自制。我说我的字哪里要什么镇纸,砖头石头,有一次足矣:老先生沉吟半晌,说,我给你做一对吧。

  囊匣装着的镇纸被捎来北京时,我正在读一个小说。

  急忙掀开囊匣盖子,只见一双白润的檀木,静静躺在紫红的绒布里。真是性灵南国,书法家还做细木工!抚着满掌光洁,脑中现出柔润檀木划过宣纸的感觉。

  怀着一丝谢意,握着镇纸继续读。小说的主人公,将面临他第二次的被捕。小说是我的一个朋友写的,历历细微的,满篇都是他在“四人帮”时的苦难遭遇。我用白檀木唰地一划,翻过下一页。

  这篇小说,其实是因了我的怂恿,朋友才勉强写了出来。他是个内向的家伙,文字轻描淡写,但骨子透出凄凉和压力,使我们都敏感了,读着我想。

  檀木握久了以后,光滑中沁出了一种冰凉。我想快些翻完这篇小说,好给江西的老前辈回信。可是故事却正在有趣处,不由我不先读完。警察监视他的房东,审讯他的女友,他把头上的一张大网,写得纲举目张。

  一瞬间我意识到手中的镇纸。掂了一掂,觉得挺沉。确实,檀木决非杨柳杂属,不显形骸,不露纹理。这么一想再掂掂手里小说,突然感觉我辈的感情娇嫩。不是么,以前我的那些劳什子,不更是又嫩又酸么。

  丢开小说,摩挲着檀木镇纸,心里不禁佩服。世间最不外露的,怕就是这光洁之物了。

  其实当初斧子劈锛子*凿,它的内里该都是坑疤。人也一样,每逢出事,当事人处当时,都要让肉长的心迎着刀刃,哪怕它伤痕累累。

  囊匣下面,覆着一条墨纸,我取出来一看,原来是老者的题字:

  直木顶千斤 江西民谚

  趁着一时感悟,我提笔兑墨,用这一对白檀木压住纸边。想了半天,编了两句,哪管字迹蠢劣,与江西老者唱和了一张:

  生若直木,不语斧凿

  我想,事物都大致雷同,无论一茎枯草,一头弱牛。政治的伤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长流的历史,比起存活下来的民众,是那么渺小。除了我们,被笔墨染了一身毛病的人,大家都不去炫耀自家伤痕。而且,大都是心广意宽,如打磨光滑的檀木镇纸,像穿了新衣裳的农民,干净漂亮地活下来。

  [注]①镇纸:(书画家)写字画画时压纸的东西,用铜、铁,或玉石等制成。②锛子:斧的一种。

  13.“生若直木,不语斧凿”是作者对“语斧凿”的否定,文中多处提到了“语斧凿”的表现,请概括说明其中两处。(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要点:①朋友写的小说满篇都是他的苦难遭遇,骨子透出凄凉、压力。②我怂恿朋友写表现个人受迫害的小说。③以前我写的那些东西,显得感情娇嫩。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加载中...
没有更多了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