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的影响,很多人都会关注每天的疫情变化情况,而我们也十分关注疫情的病态发展信息!那么,钟南山判断不会有第2波疫情!康复后有后遗症吗?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钟南山判断不会有第2波疫情!
4月1日,钟南山在接受深圳卫视记者专访谈及中国会否有第二波疫情高峰时表示:无症状感染者不会引起中国疫情大暴发。
钟南山在采访中说,因为我们有强有力的监测系统,一旦发现(无症状感染者)立即隔离,同时对相关接触者也立即隔离观察,第一时间切断传播链的话,不会出现像第一波那样的疫情暴发。
钟南山表示,国内疫情不会出现第二波高峰。前提是要积极防控,保持警惕。
按照现有群防群控机制,目前重点放在防控外来输入者。首先,对其积极进行诊断;其次,在指定酒店或者医院隔离观察。目前,外来输入者中产生传染的可能性极大。
钟南山表示,疫情控制何时能见效还要看西方主要国家。他们的政策天天都在变,而且越来越近。现在很多国家的城市采取封城举措解决问题。但是封城后依然要做好个人防护。
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原则上,钟南山说“我估计欧洲确诊病例未来一周会达到高峰,之后应该是往下走,但美国很难说。现在各国政策不太一样,要是都能采取比较积极的政策,病例数应该在4月份就能下来。”
那么,新冠患者康复后是否会有后遗症?
“复阳”患者传染他人风险较低
记者何嘉琪:有一些已经治愈的病人检测出现“复阳”,到底是真的复发,还是说病毒载量没有清除干净?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现在做核酸的检测,是检测它的片段并不是检测它的全病毒,也不是培养它的全病毒。所以“复阳”,或者说又检测到了,只是核酸的片段。我想绝大多数的病人,当他康复了以后,他会产生比较强的抗体。第二,他传染给别人的机会比较少。所以我不认为,又发现“复阳”了以后,就会出现感染。
患者康复后肺纤维化有可逆性 谈后遗症还为时尚早
记者何嘉琪:最近香港医管局也发布了相关研究,他们针对香港境内的首批康复者进行了一个回访,发现说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肺部功能是有一定受损的,所以这些康复者会不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后遗症?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我们观察SARS的话,病毒一般首先侵犯的靶器官最主要是肺,有一些会引起肺的纤维化。但是相当长的时间,他经过了半年,甚至到一年是会康复的,不会产生永久性的纤维化。此前SARS因为过量使用激素,引起骨头坏死等等是后遗症,但这并不是病理性的。在我所观察非常有限的病人以及在这么短时间内,康复者肺部纤维化相当一部分是可逆的。
无症状感染者有传染性 但传染性不强
记者何嘉琪:首先我们先来谈一谈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这样一个话题,因为最近可能大家都非常地关心,同时也比较担忧,尤其是大家都在想了解无症状患者他们的传染性到底有多强?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无症状患者是有传染性,但是不是说有很高的传染性。现在没有证据来证明。我们平常所关心的无症状患者,实际上主要是两群人:一个就是说曾经跟一些真正的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第二个就是从一些疫情比较严重的国家地区回来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无症状,所以这个是需要值得注意的。
对无症状患者应该有双重检测
记者何嘉琪:您也提到,我们在无症状患者的研究上面,还有很多需要逐渐去深入的,不管是在国家的防控,还是我们个人的防护上还有哪些漏洞是值得警惕的?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现在不光是关心有症状的患者,无症状的感染者,他完全也有可能发展为有症状的。或者是有少数人症状很轻,但是他能传染给别人,最要害的是这个。我们应该有双重的检测,也就是说除了核酸的检测以外,他比如到隔离7天或到什么时候,我们还要做一些抗体的检测,双重的检测就能证实它有感染还是没感染。
无症状感染者不会引起国内疫情二次暴发
记者何嘉琪:会不会因为这些无症状患者再出现一次大规模的传播,对疫情走势造成影响?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我估计不会。因为我们有很强有力的监测系统,也就是说一旦发现这样的情况,我们立即隔离。同时对无症状感染者接触的人,也立即地进行隔离观察。那么我们在第一时间给它切断传播链的话,它不会引起疫情暴发。
所以,我们要继续坚持防护工作,不要将这几个月我们坚持的成果前功尽弃!相信我们的疫情很快就能结束!
以上就是关于钟南山判断不会有第2波疫情!康复后有后遗症吗的有关内容介绍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推荐阅读:最终确定!2020高考推迟一个月
2021-07-09 14:57
2021-07-08 14:39
2021-07-08 14:39
2021-07-08 14:27
2021-07-08 14:26
2021-07-08 14:25
2021-07-07 15:33
2021-07-07 15:32
2021-07-07 15:31
2021-07-07 15:08
2021-07-07 15:06
2021-07-06 14:23
2021-07-06 14:22
2021-07-06 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