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晚期怎么预防早产?
一般妊娠满28周至不足37周出现至少10分钟一次的规律宫缩,伴宫颈管缩短,可诊断先兆早产。早产对于宝宝来说是很不好的,所以很多妈妈都担心会早产,特别是在孕晚期。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准妈妈预防早产怎么做。
感染是早产第一大隐患
“妊娠晚期,准妈妈最担心的就是早产,而感染特别是生殖道感染是引发早产的第一因素。”孙利环解释,不管呼吸系统、肠道等全身性感染,还是阴道炎、宫颈炎等生殖道感染,一旦波及羊膜,很容易引起胎膜早破,导致早产。
所以说,预防早产,首要是防感染。准妈妈一要少吃生冷食物、隔夜饭或外出就餐,避免急性肠胃炎和腹泻;二要多喝水,防感冒;三要穿棉质、宽松内衣裤,一天一换,每天用温开水清洗外阴。
“一旦准妈妈出现外阴瘙痒、白带增多等问题,及早到医院做妇科检查,查白带常规。确诊后选择相应的阴道栓剂。”孙利环提醒说,切莫因为害怕药物影响胎儿而放弃用药,否则,阴道炎症可能上行感染宫内,反倒容易导致早产甚至流产。
不过,孕晚期使用阴道栓剂治疗妇科炎症时,放药不能放得过深,动作也要轻一点。双胎、多胎、胎位不正防早产
怀双胞胎、多胞胎的准妈妈,同样10月怀胎,孕育风险更大,她们都是早产的高危人群。除了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以外,这类准妈妈即便没有什么不舒服的,也最好提前到妊娠36周入院。而一旦出现持续性子宫收缩,肚子出现密集的紧绷感,或下腹有下坠感、持续性后背酸痛、阴道出血等问题,很可能是早产征兆,须随时发现随时就诊。
除了怀双胞、多胞胎的准妈妈,胎位不正的妈妈也要当心早产,建议无不适症状者妊娠38周入院待产。
不过,臀位、横位这两种胎位不正的妈妈,如果不存在脐绕颈的问题,妊娠30周左右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试试“膝胸卧位”,或许能纠正你的胎位不正。
胎位不正这样纠正:准妈妈穿着宽松、纯棉衣服,采取跪伏的姿势,双膝弯曲跪在床上,大腿与床保持垂直;同时,臀部高举,胸与肩膀尽量贴近床面。维持此姿势2~10分钟,慢慢适应后可逐渐增加至15分钟,每日早晚做一次,连做1周后复查胎位。
羊水过多也易早产
一听说羊水过少,准妈妈都会担心,怕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怕超期妊娠、更怕胎儿畸形。其实,羊水太多了,也不是啥好事。胡孟彩说,羊水过多,导致子宫张力过大,也容易早产。
除了妊娠糖尿病、中度贫血以及爱吃甜食、不爱活动的准妈妈可能羊水过多外,胎儿神经管缺陷以及有溶血问题的准妈妈,也容易发生这一问题,因此,很难预防。这可怎么办?
“除了定期围产保健外,一旦准妈妈感觉呼吸困难、乏力、心慌时,要及早到医院做B超查查羊水多少。”胡孟彩说,在排除胎儿畸形等问题后,一旦准妈妈羊水过多,准妈妈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多卧床休息以外,必要时可以在妊娠中晚期时采取抽羊水治疗,减少羊水量,以免造成准妈妈长期呼吸不适,甚至引起胎儿宫内缺氧、早产等。
宫颈口太松孕14~16周缝合手术防早产
对于宫颈口松弛的准妈妈来说,随着妊娠月份增大,胎囊重量可能超过宫颈口的承受力,易导致颈管扩张、胎囊破水,这是反复早产甚至自然流产的较常见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会宫颈口松弛呢?除了刮宫、分娩或手术所致的宫颈损伤外,有些人是先天性发育异常。不过,即便发现宫颈口松弛,也不用太担心。
“妊娠14~16周进行宫颈口缝合手术,即能解除这一早产、流产的隐患,而一旦到了孕晚期,就不建议做了,否则,反倒容易刺激引起早产或流产。”孙利环特提醒准妈妈们:如果曾发生过反复流产等,最好在孕前检查时进行常规超声检查或宫颈扩张试验,孕中期溢液特别多的准妈妈也要及时行超声检查,测定宫颈长度及内口宽度,以便及时发现宫颈口松弛,及早治疗。
早产信号
早产是可预防的,关键是要及早诊断,及时治疗。当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必须去医院检查。
1、下腹疼痛:下腹部有类似月经前般的坠痛、规则的子宫收缩及肚子变硬,每小时6次或更多次的收缩,即每10分钟有1次以上的子宫收缩,每一次持续至少40秒,收缩较厉害时会腹痛。如不及时就医,子宫颈将会变薄、扩张而导致早产分娩。
2、持续腰腹背酸痛:即便躺下休息也不能有任何改善。
3、分泌物有异:分泌物增加,有水状或血状的阴道分泌物。
4、见红:出现有鲜红色或褐色血丝的黏液分泌物,这是由于生产前子宫颈口变化所致。
5、破水:羊膜穿破,羊水不自主地流出,正常情况下羊水呈透明、清澈状;此时,准妈妈会感觉到阴道有水突然流出来,可能是大量流出,也有可能是少量、断断续续流出。一旦有破水的现象发生,需马上到医院检查。
2021-07-09 15:45
2021-07-09 15:44
2021-07-09 15:43
2021-07-09 15:42
2021-07-08 15:40
2021-07-08 15:40
2021-07-08 15:39
2021-07-08 15:38
2021-07-08 15:37
2021-07-06 14:24
2021-07-06 14:23
2021-07-06 14:22
2021-07-05 15:35
2021-07-05 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