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很多小朋友都会光着脚丫去玩。家长们可能没想到,即使看似安全干净的环境,也可能埋伏着危险。近日,家住罗湖的刘先生在给自己小女儿洗澡的时候,发现孩子头皮上多了一颗小白点,而且无法搞下来。刘先生赶紧带着孩子去医院进行检查,却连续三家医院都无法进行治疗!
幼童头顶发现可疑物
刘先生的女儿今年3岁了,平时休息的时候,奶奶总会带她去公园玩,可是就在上周六晚上回家,刘先生帮她洗完澡准备梳头时,看到了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就在女儿的头上,梳了几次都搞不下来。
因为刘先生之前看到有关蜱虫的新闻,觉得在孩子头上的可能就是蜱虫,而且网上说,如果蜱虫携带的是神经性病毒,患者将有15到30%的死亡率。
所以刘先生赶紧带着孩子去医院进行检查,可是让他意外的是,他连续去了三家三甲医院,发现没有关于蜱虫叮咬的案例,无法进行治疗。
之后总算在中医院里处理了这个蜱虫。
事实,刘先生的焦急并不是多余的!
今年其实已经发生多起蜱虫致命的事件!
说到蜱虫不得不提
2010年河南蜱虫中毒事件
小小蜱虫究竟是什么?
咬一口怎么还会致命?
为什么蜱虫叮咬后会生病呢?
蜱虫体内有一种可怕的病毒,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也称新型布尼亚病毒),这种病毒可以通过蜱虫叮咬而传播给人,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病是首先在中国发现的。
地域性
目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国内的流行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湖北、河北、辽宁等多个省份,当然,主要集中在以上省份的山区、丘陵和森林地带的农村地区,而发病的人群,主要是经常在户外劳动或热衷野外运动的人。
季节性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呈现季节性的发病。发病季节绝大多数在5-11月,5-7月为主要高峰期,9月份为次高峰期,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
今年4月份以来,某医院感染科已经收治了17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患者,其中有两例患者因为到院太晚、病情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
被蜱虫咬伤后的发病时间
被蜱虫叮咬后,人最短在2-3天后发病,也有会在1个月左右起病,通常1-2周左右。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一旦起病,最典型的病程可分为发热期、多器官功能衰竭期、恢复期三个主要的过程。
大多数人会表现为急性发热,体温一般在38 ℃以上,伴有畏寒、食欲不振、乏力、肌肉酸痛,早期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主,部分患者有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球结膜出血,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可出现意识障碍、肺出血、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重症患者多合并神经、精神症状,预后较差。
该病病死率达12.7%-32.6%,而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仅有对症支持治疗。老年患者、合并基础性疾病者、治疗不及的患者往往到院后往往病情偏重,预后较差。但大多数患者经早期、及时、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被蜱虫叮咬后出现发热请及时就医!
高发季如何预防蜱虫咬伤?
更重要的是,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尿液、粪便、唾液中检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密切接触患者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导致感染。
家人特别是陪护的家属要注意自我保护,因为,除了蜱虫叮咬可以感染病毒发病以外,正常人也可以通过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呕吐物而感染,了解这一点非常的重要,特别对已经患病者的家人来讲,需要提高警惕,防止照顾病人而感染发病。
关于被蜱虫咬伤后该如何处理,强调一个重点,不要盲目拔它或揪它,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发现蜱虫时,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然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虫,尤其是蜱虫挤破后的流出物,要进行消毒。
蜱虫在这个季节范围里会大量生长、繁殖并在野外环境中活动,同样,这与人群也会在这个季节广泛地开展生产劳动以及户外活动有关。
夏天,大家出行时多会选择树木、草丛较多的阴凉处躲避太阳,但在外游玩或者进行农耕的户外活动时一定要警惕。
特别提醒
如果有蜱虫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应该告知医生相关病史。
2021-07-20 09:34
2021-07-20 09:18
2021-07-20 09:13
2021-07-20 08:55
2021-07-20 08:41
2021-07-20 08:35
2021-07-19 15:36
2021-07-19 09:27
2021-07-19 09:21
2021-07-19 09:09
2021-07-19 09:02
2021-07-19 08:51
2021-07-19 08:34
2021-07-16 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