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为大家整理了,《芳华》读后感大全精选,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芳华》读后感大全精选:
《芳华》读后感一:
并不是因为要拍成电影,才看《芳华》的——我一直是严歌苓老师的忠实粉丝,几乎每本必读。严歌苓老师也是当代文坛罕见的高产作家——几乎每年都有一本新书出版。她的小说画面感极强,人物神态传神,心理活动描写细致,简直像电影脚本一样。所以近年来有多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普遍受到好评。美中不足的就是,严歌苓老师因为国籍原因,不能参选“茅盾文学奖”,不过前几年坊间有传闻,严歌苓老师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芳华》这本书而言,集中体现了严歌苓老师的作品中常见的几个元素:军旅、文革与上海,这也跟严歌苓老师的生活经历有关。而且,一旦集齐这三个元素,严歌苓老师的书一般都会比较精彩,比如《床畔》《陆犯焉识》、《一个女人的史诗》。而且一般时间跨度大,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每个故事中都散发着人性中最真实但有无奈的部分。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元素在严歌苓老师笔下并没有所谓的“套路”,每次都会以不同的形式附着在新的人物身上,无论是小说主人公还是配角,仔细品味,甚至每位配角单独拿出来,都能形成新的作品。
《芳华》的形式就是一种创新,它通过几个人各自的回忆与描述,拼凑出了主人公刘峰的影响,然而,每个人的记忆又多多少少掺杂进了自己在特定时期的特定主观想法。影响人物主观想法包括出身,比如“右派家庭”、“高干家庭”、“农村家庭”、“国民党降将”;包括地域情结,比如“上海人”、“北京人”、“山东人”、“四川人”;包括时间,“文革前”、“文革中”、“文革后”等等。当然,这些元素并不是格式化、脸谱化,只是在阅读了严歌苓老师细腻的文字之后,不由自由联想到的原因。当把由上述因素决定了的人说出来的话拼凑在一起,主人公刘峰的形象才丰满的出现在了脑海里,然而,这个形象却还是不清晰的——严歌苓老师很少正面直接的描写主人公刘峰,所以,这个形象虽然丰满,但是模糊,需要读者自己补齐。
《芳华》读后感大全精选
本来很期待同名电影,毕竟是著名中国导演拍摄的,而且,这种结构的小说对于电影的拍摄顺序是一种挑战。然而看报道说,电影推迟了档期,据说电影在某国外电影节上已经首映过,对小说有了大幅改编。之前的期待也没有这么大了。
总之,严歌苓老师笔下的《芳华》应该能称的上是一枚催泪弹,希望电影版的《芳华》也不要辜负观众。
《芳华》读后感二:
吴悠 悠悠鹿鸣v
分两个上午看完《芳华》,久违了两年前看慕容雪村大哥的痛快,对人物命运下场的好奇与臆断在见到“完”字时才告别自己的一厢情愿。细想起来这些个小说人物没有谁命运的河流是直的,有些轻轻拐弯,有些沉默蜿蜒。那个年代一切都很单调,所以命运就常常开他们玩笑。他们都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头来平淡才是真,都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最后发现生活其实是自己的。几十年的沧海桑田,一代人芳华将逝,善良的人依然善良,背叛过善良的人终认识到善良的稀贵与艰辛。
2021-06-28 15:53
2021-06-03 14:16
2020-12-25 10:18
2020-12-07 15:06
2020-12-03 15:25
2020-07-17 10:04
2020-06-22 14:06
2020-06-22 13:56
2020-06-03 14:32
2020-05-24 13:22
2020-05-23 13:35
2020-05-23 13:26
2020-05-22 13:33
2020-05-22 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