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休闲娱乐 > 电影大片 > 正文

一步之遥好看吗 一步之遥影评参考(2)

[作者:杜江]
2014-12-22 09:48

  没文学能力,非想搞文学创作,这是一种盲目。把对老婆的欣赏,个人趣味放在工作里,不加深思的展示在镜头前,这同样是放纵了对自我的要求。公是公,私是私,艺术创作更应该遵循艺术的原则。电影是工业,纠缠太多私欲、个人品位、裙带关系、秀恩爱的中国电影没法进步。

  最后,业余客串的那英、洪荒相当出彩,比内俩专业的女主角演的更好。不做作,人物活。倒也不是那洪二姐有多专业的表演能力,也不是俩女主角水平低。问题还是在于导演的控制问题——没文学创作能力,没有成熟的文学底本,却硬要凭空的塑造人物形象,反而角色就生硬、做作了。相反,不着力硬塑造的人物,那洪二位就特生动。

  姜文唯一延续电影创作才华的方法只有一个——与成熟作家合作,多找成熟的文学作品来改编。就象当年的《动物凶猛》,有了好故事,姜文是有超群的镜头语言转换天赋的。但是,切忌少加入“大段的”个人语言习惯的台词。短小精悍、妙笔生花可以有,大段的抒情、叙述、议论必须克制。

  电影人的长处是镜头语言,不是文学语言。文学创作,不但需要灵魂,更需要千锤百炼的文字训练。一步之遥最大的问题在于台词的流俗,小学生作文的生编硬凑,想用春节联欢晚会般的“高、大、全”来讽刺春晚和庸俗艺术权威,结果(姜文葛优台词)语言组织的平庸,没解构人家,却先俗套了自己。什么发来电报,捐款慈善,即便模仿王朔的3T公司颁奖情节,也完全不得其法。幽默,是一种能力,不是一种形式,不是你用了别人常使用的套路,你就可以幽默了一样。没有艺术感染力的艺术是没力量的。很多自以为幽默的幽默,在旁人看来顶多是小聪明。种种技术上的不足,远远低于电影想展现出来的镜头野心。

  又如,关于加入话剧表演和舞台戏剧表演形式的部分,对于特殊的话剧台词的文学性,要求应该更高,必须高于整个电影对白的平均水平,否则不能制造电影中突然出现话剧表演形式的矛盾冲突。没有这个形式冲突的亮点,这个部分的技术性实验,就瘪了,失败了,画蛇添足。姜文在后现代层面,还比较稚嫩,需要在理论和技术上,不断提高水准。

  如果想讲一个自己构思的故事也不是不可以,请王朔、刘震云、莫言,或者随便什么小说家,来帮着把这个故事写出来,构建起来。把语言搞通顺了,把台词逻辑摘练干净。找一个作家做整体控制、统筹剧本。否则,谁搞两笔刷子就都叫作家,那豆瓣上乌漾乌漾的三流写手们,可以自诩自吹自以为是作家的又何止千千万呢。不过是乌合之众,图增笑料罢了。

  当然,如果将上面的所有逻辑和合理性全部推翻,换一个角度,如果,姜文真敢拍一部不要叙事逻辑,让镜头完全跟着情绪走的后现代电影,就象最后土楼追逐的那段戏,也许也是可以成功的。别忘了,一百年前现代主义的先锋电影,就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拒绝既定理性和理论规则。 未来主义电影,曼雷的达达主义,或者苏联的电影之眼学派,玩的就是这些东西。

  中国这些功成名就的大导演们,是否能放下身段,象当年对电影的痴情和冲动一样,多搞些小的实验电影,多搞些不过于受资本、市场影响的小成本电影。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多对自己的艺术能力和技术,进行反复的试验、提高。别说后现代,即便是现代主义的先锋派电影,你也真的把握不了。野心太大,经验不足,想当先锋,却不顾电影规律、资本规律。在这一点上,中国目前成名的导演普遍心高手低。况且,中国当代艺术的所谓后现代美术相当弱,后现代电影水平能高么?当然不能。

  一边要考虑给观众讲个故事,非要裹上“叙事”这个裹脚布,一边又没有叙事能力,总在勉为其难的为《一步之遥》找叙事逻辑。这种太监上了青楼、你又没那功能的矛盾,还在于没真正的完全丢掉电影需要“叙事”这个心理的包袱,没有真正放开手脚,彻底的抛弃讲故事的欲望和企图。否则,也许真能出一部后现代电影经典出来,也未尝可知。但是,影视资本答应么?可以骄纵你不顾市场么?显然也不能。那么,所有的不成熟艺术手段和构思,就全部要观众来买单么?也许可以,但不合理。

  中国的银幕,随着近年资本涌入住宅地产的饱和,流向商业地产,随着无处可追逐利润的资本,注入电影产业,不断催生出数倍于以往的,数十倍、百倍、千倍的银屏数量出来,难道就是为了让中国电影未来最大的消费群体,县、镇、乡、村庞大几何增长的观众,为你们这些不成熟的资本和不成熟的艺术试验买单么?不公平。

  姜文不是没实力,洪晃在车上用冲锋枪打女儿、姜文跳车跑向原野,被子弹打倒,再被周韵拉回到车里继续跑的段落,经典!但是,这样牛逼的镜头只是灵光一现,咔嚓一下也就没了。随即,就又转到了姜文在风车上大段的得卜得卜得的裹脚布三俗台词上去了。

  就算热衷台词,是否可以找个专业作家提高一下台词的艺术含量呢。

  就算自认是伟大的汤剂棵得,咱把“风车”换成“水车”不成么?后现代啊,稍微动动脑子,搞搞新意思嘛。抄也要抄的专业一点嘛。你想暗示的这些所谓的暗喻、象征,西方已经玩过千百遍了。朋友,侬帮帮忙,好伐啦。

  相比大陆这一群所谓牛逼的大导演,陈凯歌、王全按等等动辄把自己老婆搬到镜头前的晒娃儿劲,周星驰要更懂电影得多。懂的前提,是尊重。懂电影的前提,是尊重电影。周星驰为了电影的需要,自己不当男主角,或者为了电影,不顾任何故友情面,虽然因此几乎得罪了,也被大多数曾经的合作者抱怨、不屑、不理解、敌视。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周星驰呈现给观众的是当下真正的、少见的、一个电影人应该具有的、最起码的电影态度——真诚,一切以电影本身的需求为需求。而非以导演个人的表达欲望为需求,或者以观众的需求为需求。只有在电影面前,把小我去掉了,大我才会出现。只有艺术家本人能够忘“我”,作品才能真正的展现出艺术的自我。

  姜文有拍出超牛逼的电影的才华,但目前的最大障碍,依然是《太阳升起》就没解决好的毛病——能否放下无度的自我。私心太多的天才,是释放不出多少能量的。既然技术可以分配给技术人员解决,不需导演操心,那么剧本台词为什么就不能按照电影工业的分工原则,让文学家来完成、丰满呢?“电影”会在小我太多的导演手里变成炫耀自我的“工具”,而非一个可以独立于创作者的,独立面对观众的鲜活的自由的生命,一株天地间开放的花朵。

  一个有着强大生命本能的人,如果不懂得从认识自我的欲望开始,节制自我表达的欲望,那就连艺术的门都还没摸到。有时觉得很奇怪,这些问题是简单到刚接触艺术创作的人,也许是15、6岁的小孩才需要思考的最初级的问题,很多专家居然不知道,也从来没想过在艺术里前进,最大的敌人、一生的对手,恰恰就是作为创作者的你自己这个问题。任何艺术的突破,难道不都是来自于人对自我认知界限的超越么?

  “术”的问题想多了,想过了,追求过头了,而不考虑“道”是什么,“术”是不可能真正为“术”的,只能是格调不高的“权谋”,而通常,这对于中国人来说,基本上无论目的还是自我,最后就只能变成欲望的躯壳。无论你是现代,还是后现代,还是当代,还是随便什么代。

  姜文需要对自己进行深入的、诚恳的反思,在电影面前不断超越小我的私念、无度的表达欲望。艺术,归根结底是一场与自我的厮杀和较量。唯有自悟,方能立地成佛。当大我与小我相遇,勇者无敌。姜文的自我批判、自我认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下一步影片能丢掉无谓的、冗余的自我,拍出精彩的故事。

  后记:过去的豆瓣,几乎人人都是我手写我心,随心所欲,百无禁忌,个人观感最大,不求共识,不趋炎附势,也不谄媚他人,每个人尽可能说出真实感受,彼此交流、呼应,有则改之,无则嘉勉。

  现在的豆瓣已被资本、谄媚、利益、装逼、矫情的乌合之众搞得乌烟瘴气,名欲江湖。如果文字不是表达每个人的真实的想法,而是为了其他的所谓什么名利、关系、面子或者他人的认同,那么,最初豆瓣的自由、平等、交流的精神就彻底死掉了。

  我愿意打几星是我的事。讨论、交流,我欢迎。但是,谁要是想从我这儿找认同感,抱歉,你来错地方了。滚。心理有病去看医生,别上我这找骂。

  另外,我也不觉得因为一个帖子关注我有必要,仅此而已。

  一步之遥好看吗,电影被删减的太多,可能不能完整的表达作者的感情,是否去看,大家自己斟酌一下!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加载中...
没有更多了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