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车驾驶技巧有哪些?
在许多国家,尤其在西方,很少有越野车的专称,但越野(off road)运用的很普遍,就是离开道路驾驶。这样就必须要有四驱越野车作为载体。四驱车的设计旨在提高汽车在恶劣路面的遁迹力,利用四轮驱动,将引擎动力平均分布到四个车轮上。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资深赛车手来为您支招。
第一招:陡坡倒车
越野车即使挂上低速四驱,一般也只能爬上45度的斜坡。如果地面有碎石和泥沙,就算抓地力再好的轮胎,也会发生车轮打滑现象。控制好车速,对爬坡是有好处的。不要总是用一挡爬坡,这样虽然扭矩很大,但动力很快就会达到发动机的极限。使用二挡以相对较快的速度爬坡更容易,尤其是在湿滑的坡上更是如 此。
有一种情况比较危险,爬坡爬到一定程度,车轮开始打滑,然后向后溜车,这表明爬坡已经失败,必须从平地重新开始爬坡。为了避免发生危险,最好挂上倒挡,然后依靠发动机的牵引力来抑制下坡速度,从而安全到达坡底。
在陡坡上倒车是非常危险的,车手必须很好地操控离合器和手刹,以免向下滑行的速度太快、失去控制。挂着倒挡下滑时,如果车速过快,可以通过用车钥匙短时间启动马达来牵制一下发动机转速,这样降速虽然粗鲁一点,但在紧急情况下是有效果的。
第二招:涉水三看
水里有太多未知的东西,因此在水中行驶是很危险的。在深浅不明的情况下,千万不要贸然下水。一旦陷在水中,进行营救都很困难。如果水深超出车手 的预料,就可能造成很大的麻烦,比如水位高于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口,水就有可能进到汽缸中,在活塞运动下对缸体造成冲击,从而导致发动机损坏。
水浅的地方可以大胆驾驶,溅起的水花非常刺激。如果一定要涉水,需要通过测量来了解水的深浅。有漩涡的水会比较浅,这是一个判断方法。如果要通 过一条小溪,你可以先找一根木棍进行测量。如果遇到一条河流,最好调头回去。如果坚持要通过可以看看有没有大车或当地车通过,必须仔细观察其他车通过的路线,并用软管把排气管牵引到车顶上方。如果有前车通过留下的车轮印,你也不要轻易相信,因为这可能是一辆经过改装,进气管高达车顶的越野车,换了普通越野 车就麻烦了。
涉水前,我们还要了解河流两岸的情况,不仅要找到容易下水的地方,还要找出上岸的路线。岸边湿滑的石头往往会有一些麻烦,车轮抓地吃力,容易打滑。
在水中行驶,要学会从容不迫地滑行。水越深,车速就应越低,以尽量减小水的阻力。如果车速过快,风扇溅起的水花会影响电路(下水前可以摘掉风扇皮带),导致熄火。一旦熄火千万不要在水中打火,因为可能已有水进入汽缸。这时,要赶快先进行自救,再与外界联系寻求援救。
顺利通过后,要停下来检查全车,是否有水渗入发动机机油和变速箱齿轮油中。
第三招:泥地行车
泥地行车对提高车手的越野能力非常有帮助。在泥地行驶时,要熟练地用加减挡和油门来控制车速,尽量避免踩刹车。湿滑路面的附着力很小,只需要较小的扭力,大力加油容易引起打滑。
一般可以用降低轮胎气压的办法在泥地上行驶。但一定要注意,在凹陷的路面上用力转向会使轮胎局部受力过大,可能会受到钢圈挤压,导致损坏。在平 坦或有坡度的泥地上行驶要挂上低速四驱,用较高的挡位。右脚要有节制地踩油门,以便保持适当速度前进。上坡时应提前加速,利用一定的惯性爬坡。在泥泞的斜坡上行驶,应该使用低挡,并且保持车速。若有前车的车轮印最好要跟着走,这样能够防止车身发生溜滑。
第四招:穿行乱石
一般越野车通过乱石障碍是不成问题的,但碎石容易引起强烈的颠簸。在乱石中行驶,车手要格外小心,有棱角的石头是最危险的,它们不仅可以扎破轮 胎,而且会在两侧胎壁上划出口子。要以较慢的速度通过,这样可大大降低轮胎被划破的危险,但也不能保证绝对的安全。如果到有乱石的地方去,必须有备胎,即使这样备胎也容易被损坏。当然最好有随车充气泵。
离开乱石的时候,应该仔细检查所有轮胎的情况。因为高速行驶,轮胎上的一道小裂痕都容易引起爆胎,后果严重。
第五招:斜坡侧行
斜坡行驶的危险性很大,有翻车的可能性。人在车内对倾斜幅度反应很敏感。一般越野车能倾斜40度,但倾斜到35度车内的人就会受不了。
应尽量不在可能翻车的角度上行驶。如果在斜坡上遇到隆起或凹陷,会使车身发生严重倾斜,加大倾斜角度,就有翻车的危险。
在路过一个斜坡的时候,车手一般看不到前方路况,这时最好应该在别人的指挥下通过危险路段。如果要在沙质斜坡上侧行要格外小心,松软的沙面会让较低一方的轮胎发生打滑,引起翻车。
2021-07-01 17:06
2021-06-28 15:27
2021-06-24 16:34
2021-06-22 10:00
2021-06-21 15:53
2021-06-17 15:44
2021-06-17 15:27
2021-06-17 15:07
2021-06-17 15:05
2021-06-08 16:24
2021-06-02 16:37
2021-06-02 15:59
2021-05-31 10:31
2021-05-31 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