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下面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 km=103m 1m=10dm=102cm =103mm =106μm=109nm 单位换算的过程:数 单位 = 数×进率 新单位 如 2.3nm = 2.3 ×10-6cm 成人一臂长约1m、手掌宽度1dm 、指甲宽度 1cm、
3、特殊的测量方法:
累积法(适用于细小的物体,以曲代直法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4、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5、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测量环境 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 避免 ,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二、时间的测量:
1、单位:秒(S)
2、测量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三、机械运动
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参照物 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1)、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 同时间比路程,(2)同路程比时间
5、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⑵直线运动 ⑴曲线运动
速度V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V定义: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叫速度。
计算公式: 变形 , 速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先说分母后说分子)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这种方法叫放大法)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真空中宇航员们要用无线电进行交流
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也就是真空中的光速。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 0.29s (当时空气15℃)。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距离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空气传导:
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物体越小越细越短其发声音调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①人说话动频率在20HZ-20000HZ(次/秒)之间。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如地震,海啸。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如B超,超声去结石,超声清洁仪器。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
4、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C
1、 定义及物理意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体温计:量程 35℃ 至42℃ 分度值 0.1℃ 有缩口(使示数不自动下降可以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必须甩几下, ④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
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 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 放 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
4、生活中的物态变化:从固液气的变化吸热,气液固的变化是放热
熔化吸热:铁化成铁水,冰雪成水
凝固放热:铁水浇筑成铁块,河面结冰,冰雹。 汽化吸热:地上的水变干,雾散了。 液化放热:雾,露,“白气”,夏天水管外有水珠,冬天房内窗玻璃上的水珠。 升华吸热:结冰的衣变干,卫生球变小,灯丝变细。
凝华放热:雪,霜,雾松,用久的灯壁变黑,冬天房内窗玻璃上的冰花。
第四章 光现象
光的三种传播:光沿直线传播(日食月食、小孔成像,阴影、激光准直、站队) 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倒影)
光的折射 (水中的鱼、透镜成像、色散、海市蜃楼)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叫理想模型法。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以上便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下!
2021-07-09 14:57
2021-07-08 14:39
2021-07-08 14:39
2021-07-08 14:27
2021-07-08 14:26
2021-07-08 14:25
2021-07-07 15:33
2021-07-07 15:32
2021-07-07 15:31
2021-07-07 15:08
2021-07-07 15:06
2021-07-06 14:23
2021-07-06 14:22
2021-07-06 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