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个大家介绍一下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以下相关介绍吧!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一、教学设想: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所写的著名的“永州八记”的首篇,它被誉为“游记之祖”,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章极写西山之“怪特”,登西山壮观天地,把自然与个体情感完全融为一体,西山的景物特征与作者志趣相互映照,浑然天成。
该文被编排在苏教版必修一最后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二板块“感悟自然”的第二篇。它的前面有本板块的《赤壁赋》和第一板块“谛听天籁”的两篇散文:郁达夫的《江南的冬天》和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它的后面为第三板块“湖山沉思”的两篇美国作家的散文:梭罗的《神的一滴》和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象山那样思考》。本专题的“写作指导”为“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写作实践”是以“大自然的智慧”为题写一篇文章。专题学习方式为“文本研习”。
根据此文的特点和苏教版教材编者的意图,笔者以为,此课的核心教学内容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领会西山之怪特美与作者遭遇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及二者是如何相互映照的,继续引导学生像山那样思考、感悟自然。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如“惴栗”、“隙”、“趣”、“徒”“缘”、“斫”、“箕踞”、“际”、“志”以及“而”、“乎”、“其”等;
2、疏通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第一段不直接写西山的妙处;
3、领会西山之怪特美与作者遭遇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及二者是如何相互映照的,感悟“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景物和作者情感的关系。
课前准备:
学生上网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和被贬永州的情况。老师做好教学课件。
1、课时安排:
一课时。
2、教学过程:
三、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于当年还是穷乡僻壤的黄州,“驾一叶之扁舟”夜游赤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感悟到“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终于从被贬谪的苦难中解脱出来。
同样是被贬谪的柳宗元,游览山水时是否也有感悟呢?若有,那他又有什么感悟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首篇《始得西山宴游记》,跟随作者去看看,他当年看到了永州什么样的山水?看到这些山水后会有什么感悟?
四、听师范读,整体感知
听老师范读,把握下列字词的正确读音,思考首段写了什么?是否写西山的山水?若不是,文章哪些文字是写西山的山水?(PPT)
僇(lù)人 惴(zhuì)栗(lì) 施施(yíyí) 斫(zhuó) 榛(zhēn)莽 茅茷(fá) 衽(rèn)席 岈(xiā)然 垤(dié) 攒(cuán)蹙(cù) 培塿(pǒu lǒu) 颢(hào)气
明确:首段主要是写作者游览永州的其它山水,第二段才写游览西山。
五、研读首段,理解作者游它山之情
过度:文章标题是《始得西山宴游记》,有人说文章直接写游西山就是了,为什么还要花三分之一的篇幅去写游其它山水?第一段删去不是更好吗?
这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可以先放一放。我们可以先看看第一段到底写了些什么?
是否可以这么去思考:写景一般是为抒情服务的,作者游“是州之山水”之前是什么心情?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游“是州之山水”之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可以看出?
(一)游“是州之山水”前之心情
1、你怎么理解“恒惴栗”?可以改成“常惴惴”吗?
明确:“恒”,是“经常、常常”的意思,但“恒”与“常常”又有所不同,“恒”,还有“永久的、连续不断的”意思,而“常常”则是有间隔的。“惴惴”,只是表明不安的样子,但“惴栗”一个“栗”字将“惴”的情状“战栗”显现出来了。
2、怎么理解“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可以将“漫漫”改为“慢慢”吗?
明确:施施而行,是慢慢地行走的意思。施施,慢步缓行的样子。漫漫而游,是无拘无束地游,漫无目的地游玩,心中缺乏支柱与精神。漫漫,漫无目的不受拘束的样子,强调的是一种精神状态,若改“漫漫”为“慢慢”,一则少了漫无目的的意思,二则与“施施”语义重复。
3、补充写作背景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贞元九年(793),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士,十四年(25岁)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32岁)和刘禹锡以及其他革新派人士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太守的属官)。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4、由此可见作者游“是州之山水”之前是什么心情?第一句和第二句在语义上是什么关系?
明确:从“恒惴栗”可以看出,身为“僇人”的作者被贬谪到永州后是持续处在“心惊胆颤、忧惧不安”的状态中。从“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看,作者为了缓解这种压抑的心情,往往故作轻松,悠哉游哉漫无目的地游山玩水。
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因果关系,正是因为内心苦闷,所以想借助游山玩水来排解心中的忧愁。
(二)游“是州之山水”后之心情
1、请一生读作者游永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即“日与其徒上高山——觉而起,起而归”,其他同学思考哪些词写“游”,哪些词体现了“异”。
明确:写“游”的词有“上”、“入”、“穷”、“无远不到”等;体现出“异”的词主要有“高”、“深”、“回”、“幽”、“怪”等。
2、作者游永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心情如何?其苦闷的心情排除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指导学生重点研习“倾壶而醉”、“梦”、“归”等关键词和顶真的修辞等。
明确:
(1)从“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看,作者游山玩水节奏非常快,似乎是走马观花。为什么这么快?可见这里的山水虽“异态”,但并不能吸引作者,并不能给作者“解愁”,所以还是“恒惴栗”。
(2)从“到则皮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看,“倾壶”存心把自己灌醉,似乎很潇洒,但恰恰从这表面的潇洒里反应出作者在借酒麻醉自己,可见作者并没能在“是州山水之异态者”中解脱出来。
(3)从“意有所及,梦亦同趣”看,作者在酒醉后的梦中同样还是没能“解脱”,因为这里的“意”,肯定不会只有“美好的梦想”,恐怕白天还有更多的现实烦恼,既然“同趣”,则连“梦”中都不得安宁。
(4)从“觉而起,起而归”以及其他一系列顶真句看,作者对此“山水之异态者”没有半点留恋,可见此山水未能给作者“解愁”。
(三)小结:作者游山玩水,其目的是为了“解愁”,而作者游这些山却并不怎么观赏风景,而是很干脆利落,喝酒醉酒再梦一场,梦醒时分也不怎么留恋,而是起而归,打道回府。 可见,“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不能给作者“解愁”。所以作者在文章末尾感叹“吾向之未始游”,彻底否定了文章首段提到的“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以上就是关于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了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哦!
2021-07-09 14:57
2021-07-08 14:39
2021-07-08 14:39
2021-07-08 14:27
2021-07-08 14:26
2021-07-08 14:25
2021-07-07 15:33
2021-07-07 15:32
2021-07-07 15:31
2021-07-07 15:08
2021-07-07 15:06
2021-07-06 14:23
2021-07-06 14:22
2021-07-06 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