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有做人的原则,做事有做事的原则,作答申论同样也有原则可循。这样的原则有两个,一个是“立足材料”,另一个是“政府角度”。请准备好纸和笔,将这八个字认认真真地写在纸上,反反复复地读上几遍。这两条原则将会伴随各位考生贯穿申论作答的始终。要想申论拿高分,就要像熟悉自己名字一样熟悉这两条原则。下面,专家就“政府角度”给考生做具体讲解。
所谓政府角度,就是在作答申论的过程中,必须站在政府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契合公务员的身份。
一、为何作答要从政府角度出发
1.理论上的要求。考生们已经有所了解,申论考试考查的是候选公务员适应机关工作的能力,或者说为政府工作的能力,所考的问题与政府工作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因此我们思考的角度也决不能脱离政府的立场。在具体的层面上,作答者还必须站在政府工作人员的角度上,“为政府谋”、“为自身计”,提出得体、符合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实际的见解。换句话说,未来的公务员就是从考生中选出来的,如果考生不具备凡事从政府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显然是不适合从事政府工作的,那么申论考试成绩不高也是理所当然的。
2.实践上的要求。从考试实践看,国家申论考试在特定试题中,从来没有要求作答者以“政府”或“政府体系”以外的身份作答。可以说,申论考试的默认思考角度就是政府角度,预设角色身份就是公务员。对申论试题中涉及的一切问题都要从政府角度出发,从公务员的思维和工作实际出发,实现申论作答与政府立场的一致性、与公务员身份的契合性。
二、怎样才算从政府角度出发
1.与中央大政方针保持一致。任何时候想做一番事业的人,都希望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能够理解自己的想法并坚决执行的人。个人希望找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企业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员工,那么政府也一样,倘若录用的公务员对政府的精神不能理解,甚至根本反对,那政府就不用开展工作了。所以,中公教育专家提醒各位考生,在作答时我们可以有创新,有新鲜的想法,但千万不要和政府的大政方针相悖。
2.从政府角度正视问题,积极解决。先来谈谈在这个方面大家可能存在的问题。首先就是愤青的问题。有的同学是“正面愤青”,热爱祖国,不准任何人说她的坏话;有的同学是“反面愤青”,对社会上所有的事情都看不顺眼。其次就是喜欢坐而论道。对社会上的问题侃侃而谈,观点鲜明,鞭辟入里,可有的时候就是发完牢骚就完了,一点也不考虑怎么解决问题;或总是从比较理想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很多措施在实际中并不可行,甚至有些还是自暴自弃的表现。最后一个就是总是从学生的角度或普通人的身份考虑问题。无论是写文章还是谈论问题,总爱说“作为一名大学生”或者“作为一名公民”,这种角度和大家未来将要面对的公务员身份是不相称的。面对这些问题,中公教育专家给出的解决方法就是从政府角度正视问题,积极解决。对任何社会现象,都要站在政府的角度上,既要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面,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客观地界定问题,并积极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
3.严肃认真,杜绝口语。申论考试中有两点需要大家注意,第一是不要乱抒情,第二是别说大白话。举几个例子让大家更清楚一些。
【示例一】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海边出生,海里成长。大海啊大海,是我生活的地方,海风吹,海浪涌,随我飘流四方。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走遍天涯海角,总在我的身旁。
【示例二】最近网络上发生了挺多事情,包括近期挺火的“人肉搜索”,人大一个教授说,“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关于这句话,我是这么看的……
【示例三】近来,许多城市的水价上涨引发了社会的争议,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是公共产品或者准公共产品,因此用水应该是低价的。诚然,水是一种公共资源,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水价的上涨对低收入者而言不是个利好消息,但是这绝不是水价维持在低水平的充分条件。水资源是公共资源,同时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免费或低于成本价提供必将导致“公地悲剧”。
示例一大家都很熟悉,是《大海啊,故乡》的歌词,类似这样抒情感极强的语句大家一看就明白,肯定是不适合出现在申论作答中的。示例二就像平常说话的语气一样,虽然是在认认真真地研究问题,但依然不够正式,在申论考试中出现就像在胡闹一样。只有示例三的语言风格严肃、认真,使用了书面语,完全符合申论考试的要求。
一、为何作答要立足材料
所谓立足材料就是指要根据给定材料和作答要求,按照材料的内容和题目的要求来作答。
第一,这是申论题目的要求。从目前出现过的申论作答要求来看,基本上都会要求依据材料作答,甚至直接要求根据某则或某几则材料作答。我们不妨以2011年国考省级申论的作答要求为例,第一题第二问提到“‘给定资料5’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第二题提到了“‘给定资料3’介绍了密西西比河……”;第三题要求“请参考资料”;第四题要求“参考给定材料”。只要是申论的作答要求,必定会包含类似“依据给定材料”或“参考给定材料”的语句。这是命题者给考生的一个提示,更是对考生提出的要求,即作答必须要立足于材料。
第二,这是申论本质的要求。大家都知道申论是选拨政府工作人员的考试,因此申论考试实际上也是对政府工作的一种模拟。政府公务活动,很重要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处理各种材料。申论考试即是模拟政府工作,“总结材料传达了什么意思,凸显了什么问题”实质上就是在进行归纳概括;“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各种观点之间谁对谁错,如何理解相关内容”就是综合分析;“怎样解决相关问题”就是提出对策;“向上级做个汇报或给下级发个通知”就是贯彻执行;“根据原始材料加工整理形成一篇文字材料”就是文章论述。同样的,上述各种题型的作答依据,只能是给定材料。
二、怎样才算立足材料
弄清楚原因之后,我们现在来看一下怎样才能够做到“立足材料”。转载自:考试大 - [Examda.Com]
1.答案到材料中去找。作答要立足材料,第一点就是要到给定材料中去寻找答案。申论答案不是靠主观臆断、自由发挥的,而是存在于材料之中,并且也只能存在于材料之中。无论是归纳概括、综合分析,还是提出对策、贯彻执行,甚至是文章论述,你作答所需要的所有东西,都可以从材料中寻找到。有些考生自我感觉十分良好,觉得自己社会热点积累得比较多,对很多社会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可能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于是在作答时,对给定材料只是简单看看,大部分问题完全依据自己的积累来作答。最后的结果无外乎是惨败,原因就是没有到材料中去找答案。只有仔细地阅读材料,认真地理解材料,然后从材料中去寻找答案的要点,才能够接近正确答案。
2.弄明白“青”与“蓝”的关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这里,我们把“给定材料”比作“蓝”,“答案”比作“青”,二者之间有哪些关系呢?中公教育专家给您道来:第一,在归纳概括类试题中,“青”完全出于“蓝”。第二,在综合分析、提出对策和贯彻执行类试题中,“青”主要出于“蓝”。第三,在文章论述类试题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就是说归纳概括类试题的答案全部都出自给定材料,无需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即可得出完整的答案;而综合分析、提出对策和贯彻执行类试题则需要自身思考和运用自身的储备知识,提炼和整合要点,当然基本要点还是从材料中得出的;最后,文章论述类试题就要求考生既要立足材料又要超越材料,即文章的论点必须要以材料为依据,但是文章中的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运用则需要考生自身的知识积累和语言功底。
3.忠于材料主旨。要做到立足材料,最后一点就是作答一定要忠于材料主旨。申论的给定材料都是有主旨的,这个主旨是命题人对于材料所涉及问题的基本态度,它一般贯穿于材料的始终,是通过领导人的讲话或借用真实案例体现出来的。我们在作答申论时,必须要忠于材料主旨,绝不能说与主旨相悖的话。材料的主旨就像是路标,不跟着路标走,肯定会迷路的。 关于文章写作的角度:第一,要发挥发散思维,多找几个角度,只要符合主题,能用主线串联起来为阐述主题服务就可以。第二,要把握重点,要有一个总体的、宏观的角度,比如资源重组改革,应该把握可持续发展这个最高层次的角度,所有的分论点要符合,可以说绿色发展、以黑补绿、打造阳光产业,也可以说安全发展、遏制矿难多发的势头,但总领性的观点必须有,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第三,要根据自己对问题的把握,来决定选择什么角度分析问题和提出对策,写的时候不同角度可以都点到,但要有重点,自己最有把握的部分,说的可以多一些,在微观层面有所侧重。这样就有话说,下笔更流利些,同时又是有重点的,不会偏离主题。
总的来说,应该把握住宏观的总论点,这是主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视角——例如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总论点、主角度的统领下,可以有一个或几个微观角度,提一些具体的观点。比如2011年国考省级以上文章写作真题,在整体遵循科学发展观,弘扬黄河精神中科学求实、尊重规律的成分,这个总的前提下,可以提出尊重规律、顺应规律,推进黄河治理与开发,统筹黄河开发与环境保护,并把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放在更为优先的位置上,这是治理层面的具体角度和分论点;要在深刻理解黄河精神、黄河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大力弘扬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黄河精神,立足黄河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创新与生态旅游的一体化,让游客体验黄河的深厚文化积累和沿岸生态环境、雄奇壮美的黄河自然景观,促进黄河文化与黄河经济的相互支持、协调发展,这就是文化方面的具体角度和分论点。无论哪个分论点,显然都要提到黄河精神、黄河文化的背景,即黄河治理与开发保护,提到尊重规律、顺应规律,以科学的态度弘扬黄河精神、对待治理开发。
市以下的城乡教育与文化失根主题也是如此,无论分论点是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还是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统筹农村的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都要同解决精神失根问题这个大主题扣起来,如果不能联系大主题,就不能实现立意的合理准确,也就无法达到应有的思想高度。
文章立意,要把大主题与小角度统一起来,不要片面地强调小角度,剑走偏锋,把思路限制得过小过窄,结果写不出到位的内容;也不要全面出击,笼统地泛泛面谈,谈不出深度和具体观点。
大主题,可以在开头背景概括、中间意义分析、结尾总结升华的时候点一下,总体上符合题意和材料思想,保证具体的论述角度和分论点不会游离于主题之外,则全篇立意就会准确,论证得也会深刻有力。
总之,文章要把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角度和全面的概括,与单一问题的具体深入分析结合起来,做到宏观着眼、小处着手,大主题涵盖,小角度切入,用一点或几点带起全局。切不可一叶障目,以小角度掩盖主题。
2021-07-09 14:57
2021-07-08 14:39
2021-07-08 14:39
2021-07-08 14:27
2021-07-08 14:26
2021-07-08 14:25
2021-07-07 15:33
2021-07-07 15:32
2021-07-07 15:31
2021-07-07 15:08
2021-07-07 15:06
2021-07-06 14:23
2021-07-06 14:22
2021-07-06 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