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大量的运用比喻,对照、反讽、色彩描写等手,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今天来一起和大家看看非走不可的弯路张爱玲散文鉴赏。
《非走不可的弯路》张爱玲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母亲拦着我:“孩子,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上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的?”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母亲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走……终于走了过来。坐下来休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条路走不得。”
她不信。
“我母亲就是从那条路上走过来的,我也是。”
“既然你们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了,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同样的弯路。”
“但是我喜欢。”
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后笑了:“一路小心。”
我很感激她。她让我发现,自己不再年轻,已经开始扮演“过来人”的角色,同时患有“过来人”常患的“拦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的弯路。不碰壁,不摔跟头,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过来人”的“拦路癖”,无非是想让后人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但人性的发展,却无视这些,它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循序渐进。不会因为长者的经历,而废除后来人的成长过程,没有这一过程,就没有真正的成长。
这是规律。
所以,明智的长者,会在叮咛之余,微笑着关注这一切的发生与结束。
非走不可的弯路张爱玲散文鉴赏
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老师,或者其它长辈总是提醒我们,那条路行不通,要走这边。但张爱玲说,“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是年轻时候的弯路。” 是的,我们在这条路上虽然 “碰壁”“摔跟头,碰得头破血流 ”,但因为年轻,因为有激情,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勇往直前。
《非走不可的弯路》通过 “我” 不听作为过来人的母亲的告诫,非走弯路,到 “我” 作为过来人劝告年轻的女孩 “这路走不得” ,相似的情节像电影镜头一样回放两次,揭露出文章的主旨 ——“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就像想见到彩虹的美丽必须经历风雨一样,就像想见到雄浑大海的水滴必须经历弯弯曲曲的小溪一样。
有些事情,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得,总要等经历了才知道其中的滋味。因为没有经历,我们总相信前面的路会精彩纷呈,会充满惊喜与期待,会对旁人的劝告置之不理。
角色的调换使其中的道理更加耐人寻味。母亲的角色嫁接到 “走过来” 的 “我” 的身上, “我” 的角色又转移到年轻女孩的身上。这是一种生命的传承关系,每个人的生命亦因此而精彩。
青春不因劝告而停止前行,让青春走走弯路吧。也许这路上没有鲜花与掌声,但我们仍愿执著前行。
文学特点
作品中蕴藏着悲凉情怀
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
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以上就是关于非走不可的弯路张爱玲散文鉴赏,希望你会喜欢。
2021-07-09 14:57
2021-07-08 14:39
2021-07-08 14:39
2021-07-08 14:27
2021-07-08 14:26
2021-07-08 14:25
2021-07-07 15:33
2021-07-07 15:32
2021-07-07 15:31
2021-07-07 15:08
2021-07-07 15:06
2021-07-06 14:23
2021-07-06 14:22
2021-07-06 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