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南北方的分界线及差异,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南北方的分界线
在中国中部横亘着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秦岭。它就象一堵“挡风墙”阻止冬季冷空气南下,拦截夏季东南季风的北上。自古以来,因秦岭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以及因此而带来的秦岭南北气候变化,人文景观、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被称为我国南北的分界线。习惯上称秦岭以南为我国南方,秦岭以北为我国北方。但秦岭正式的名称是自汉代才有的。
我国南北自然分界线,实际上首先是气候分界线。就热量带说是北方暖温带和南方亚热带的分界;在水分区划中则是北方干旱、半湿润气候和南方湿润气候的分界;在雨旱季节类型区划中则是北方春旱、夏雨气候和南方春雨、梅雨及伏旱气候的分界。 国的地理学家把长江与黄河之间的秦岭、淮河看作是我国的东部地区的一条南北方分界线。具体的说,这条分界在甘肃、陕两、河南境内,基本上沿秦岭、伏牛山呈东西走向,到方城县折向东南、经板桥往东进入安徽,然后大致沿淮河干流,至江苏的苏北灌溉总渠延伸人海。
南方和北方的差异
1、在气候上,秦岭淮河是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北方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在气温上,秦岭淮河是1月均温南方0℃以上和北方0℃以下区域的分界线。在降水上,秦岭淮河是水量800毫米以上(南方)和800毫米以下以下的分界线。
气温和降水的差异是气候差异的具体表现和基本表现。这是南北方最基本的差异,是其它差异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2、南绿北落 在自然带上,秦岭淮河是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和北方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的分界线。
3、南水北旱 在农业环境上,秦岭淮河是南方水田为主和北方旱地为主的分界线。
4、南稻北麦和南米北面 在主要粮食作物上,秦岭淮河是水稻和小麦的分界线。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
5、南船北马 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
6、南矮北高 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地区则是1.647米。从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来讲,由于南方气候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生殖器官发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
7、南繁北齐 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各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
8、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 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
9、南经北政 从总体上看,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北方出当官的,南方出经商的”,这句话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经济心态。
10、南轻北重 由于受到资源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布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即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北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因而逐渐形成以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而东南沿海地区资源贫乏,但交通便捷、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所以便扬长避短,发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业类型,因而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11、南涝北旱 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以调节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配矛盾,这样既可缓解南方的水患,又可解决北方的水资源危机。
12、南拳北腿,东枪西棍 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流行的武术手法多,桩步稳,拳势激烈,并常以发声吐气协助动作发劲,需要场地较小,素有“拳打卧牛之地”的说法。而流行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武术,长于腿法,架式大,节奏快,多窜奔跳跃。北派拳术需要场地较大,有“拳打四方”的说法。南北武术各有侧重,特点鲜明。
13、南甜北咸 我国南方人爱吃甜食,而北方人爱吃咸食,我国南方人特别喜爱甜食,有的家庭做什么食品都放糖。我国北方人形成爱吃咸食的习惯,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口重”。
14、南柔北刚 大体上可以划分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黄河流域及其东北地区的南北两大龙舞体系。南方龙舞多具荆楚之风,风格上精巧纤细;北方龙舞则以古朴刚劲的古燕、赵之风见长。前者体现出“秀美”,后者体现出“壮美”,两者客观地呈现出不同风格、不同形态的美。一般说来秀美多柔和、清丽、流畅;壮美多豪放、雄浑、粗厉。
以上就是关于南北方的分界线及差异大盘点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哦!
2021-07-09 14:57
2021-07-08 14:39
2021-07-08 14:39
2021-07-08 14:27
2021-07-08 14:26
2021-07-08 14:25
2021-07-07 15:33
2021-07-07 15:32
2021-07-07 15:31
2021-07-07 15:08
2021-07-07 15:06
2021-07-06 14:23
2021-07-06 14:22
2021-07-06 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