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P58)
辩证唯物主义之所以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因为: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区别于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坚持唯我主义反映论的原则,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直观、消极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 的决定作用,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与客体的 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认识是一个 在实践基础上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直观、 消极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 认识问题,不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 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例如主观和客 观、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等多方面的辩证关系,因而,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 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 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第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 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 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 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决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如果把人对于对象 的反映过程看作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还有 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66-67)
答:1、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2、从真理的 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 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要检验一种 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3、从实践的特点看, 实践 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 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 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6、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 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 相符合。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 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 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 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7、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 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 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 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 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8、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答: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 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 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树立这样的价值观,不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 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下,我们的亿万莘 莘学子,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受住磨练和考验,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卓越的贡献。
第三章
1、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一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 得粉碎, 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 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 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 历史事实, 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 筑。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 力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火药、 指南针 与印刷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方向,它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生 产力的快速发展。因而必将引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连串的变 化。3、封建时代的后期,资产阶级作为 新兴阶级,代表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方向。资产阶级运用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击败 落后封建生产关系 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封建主,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历史必然。4、火药、指南针与印 刷术的发明,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 在历史上曾长时间地领先于 世界各民族,近代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才落后了。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 我们已经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 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 度,由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所以我们以较快的速度初步 建成了小康社 会。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经济基础中不 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 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
2.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 环境污染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 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 不为?
答: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但科 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
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 之一就是在发 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 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 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 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 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 社会形式。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3. 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 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答:1、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到社会生活的精 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 存在又具有反作用。2、社会意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实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 形式和规 律。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平衡性。在同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 产生不同的反映。其次,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 历史链条,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这些意识在相互间的影响中会有其不同反应。第三,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因如此,处于同一时代 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 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对立。正确地认识这些道理,对于我们正确 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正确而辩证地鉴别客观存在中的一切事物,认识社会 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 关系,积极汲取社会现实中一切人类积极的科学人文成果,摒弃或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思想道 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意义。
4. 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 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答: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 结果。另一方面,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类在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受自己的目的的驱使,会对历史活动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人们对历 史的选择性, 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归根结 蒂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2、社会是由人民群众组成的。历史中的每个 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历史的发展 产生影响作用。社会历史就是在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一个人积极的或消极的历史活 动都会成为历史事件具体 内涵的组成部分,成为整个人类意志中的合力因素和影响历史前进的力量。3、 任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成就,虽然离不开杰出人物的巨大作 用,但一者杰出人物来 自人民群众,二者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要么建立在无数代前人和当代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基础之上, 要么离不开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或方向。 一切杰出人物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在这个角度上,一切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 人们的意志 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合力”作用的结果。它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行不悖,两 者之间并没有矛盾。4、“国家兴亡,匹夫有 责”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个人奋斗作为人类意志合力组成部 分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襟抱负,自觉地担负 起 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责任,现在为振兴中华而学习,将来为复兴中华作出自己毕生的贡献
5.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决定和影响着人 类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2、中国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的 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政治制度等即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要求;另一方面, 我国的生 产力水平还不高,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 面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中还有不够完善的方 面,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某些落后的、 不适合实际情况的东西,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以上 情况是我国社会主 义基本矛盾的特点。这些矛盾处理的不好,加上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社会 发展不平衡,多种所有制及分配方式的存在及个体收入的差距拉大等,就会引 发甚至加剧各类社会矛盾。
3、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同时,改革经 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中不适合生 产力发展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消弥两极分化,化解各 类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发展的社 会主义社会。
6. 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竖持群众 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答: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 史的创造者。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 题、就医 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3、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 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 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 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 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 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 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4、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 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四章
1、如何理解“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答: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 入人类编年史的。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 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 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 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 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化资本的国际大循环,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 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 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资本惟利是图的本 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 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稳定,是依靠不平等、不合 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 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 繁荣和共同富裕。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
答: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 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而 抽象劳动反映的则是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 程,又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过程。具体劳动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一般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 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各种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在量上是无法比较的; 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在量上可以相互比较。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着商品的二重性,商品是使用 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体现着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
4、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此观点错误。
(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 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 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 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 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 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 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2021-07-09 14:57
2021-07-08 14:39
2021-07-08 14:39
2021-07-08 14:27
2021-07-08 14:26
2021-07-08 14:25
2021-07-07 15:33
2021-07-07 15:32
2021-07-07 15:31
2021-07-07 15:08
2021-07-07 15:06
2021-07-06 14:23
2021-07-06 14:22
2021-07-06 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