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3 (第十章至第十三章)
一、填空题 参考分:每空格1分,共30分
1.支出法、收入法 2.国内生产净值 3.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4.通货膨胀 5.自然,周期性 6.资源,技术进步 7.资本—产量比率 8.技术进步 9.货币量增加 10.正常的劳动力流动 11.高于市场均衡工资 12.右下方,右上方 13.利率 14.同方向 15.减少,下降 16. 1,1 17. 收入等于消费,总支出与总供给相等 18. 收入的现值 19. 产量变动率 20. 减少,减少 21. 越小 22. 总需求(总支出)
二、选择题 参考分:每题1分,共15分
1.B 2.C 3.A 4.B 5.B 6.D 7.D 8.C 9.B 10.A 11.D 12.C 13.B 14.B 15.D
三、判断题 参考分:每题1分,共1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四、计算题 参考分:第1、2题4分,第3题8分,共16分
1. 根据题中资料,用支出法计算:
解:支出法把一年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
GDP=C+I+G+NX
C=耐用品支出+非耐用品支出+住房租金支出+其它劳务支出=1000+2000+200=3200(亿元)
I=厂房+设备+居民住房+企业存货变动额(年终存货-年初存货)
=2000+0+0+(1000-1500)=1500(亿元)
G= 2000+500=2500(亿元)
NX=X-M=出口-进口=1500-1000=500(亿元)
所以,GDP=C+I+G+NX=3200+1500+2500+500 =7700(亿元)
2. 1998年的通货膨胀率为:
(136-128)/128=0. 0625=6. 25 %
3. 根据题意和己知条件求得:
边际储倾向 MPS=△S/△Y=(500-400)/(2500-2000)=0. 2
因为 MPC+MPS=1 所以 1-c=1-MPC=MPS=0. 2
故乘数为 α=1/(1-c)=1/0. 2=5
因此,增加了总支出200亿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会增加
200×5=1000(亿元)
五、问答题 参考分:每题8分,共24分
1. 简要说明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答: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制度、资源与技术
制度是一种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行为规则。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产量是用各种生产要素(资源)生产出来的。因此,增长的源泉是资源的增加,资源包括劳动、资本、土地、管理等。劳动指劳动力的增加,劳动力的增加又可以分为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这两个方面的增加对经济增长都是重要的。资本的概念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又称有形资本,是指设备、厂房、存货等的存量。人力资本又称无形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投资,如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健康状况等。土地和管理也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源)。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2、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说明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答:(1)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要说明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的决定的。总需求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相等(Y0=Yf),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均衡状态。(2)技术进步会使一国经济潜力提高,这就体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随着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从LAS0移动到LAS1),短期总供给曲线也向右移动(从SAS0移动到SAS1)。在这一过程中技术进步引起投资增加、消费增加,总需求曲线移动也向右移动(从AD0移动到AD1)。这三要曲线相交决定了均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新的充分就业均衡,但水平大大提高了,而物价水平仍然水平不变(P0)。因此,经济潜力提高,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可以实现更多水平的充分就业均衡而不引起通货膨胀。这说明从长期来看,提高经济能力,提高经济潜力,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是至关重要的。
3、用总需求决定原理分析我国政府提出的增加内需的意义。
答(1)总需求决定原理就是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所表明的,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由总支出决定的。(2)就内需而言,如果不考虑政府支出,重要的在于消费和投资。消费函数理论说明了消费的稳定性,这就说明要刺激消费是困难的。拉动内需的重点在于拉动投资。第一,要区分投资与消费的差别。应该把居民购买住房作为一种投资,并用刺激投资的方法拉动这项投资,只要政策得当,住房可以增加而需,带动经济。第二,在我国经济中,私人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投资中的企业固定投资应该是以私人企业投资为主,因此要为私人企业投资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2021-07-09 14:57
2021-07-08 14:39
2021-07-08 14:39
2021-07-08 14:27
2021-07-08 14:26
2021-07-08 14:25
2021-07-07 15:33
2021-07-07 15:32
2021-07-07 15:31
2021-07-07 15:08
2021-07-07 15:06
2021-07-06 14:23
2021-07-06 14:22
2021-07-06 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