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的成长都是相似的,问题孩子则各有各的原因。
育才四小五年级学生周知远是一名围棋业余4段棋手,国家2级运动员。2005年,他曾荣获广东省少儿围棋锦标赛6岁组冠军。作为一名小棋手,父亲周斌对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每手棋都要下在最有价值的地方。
谈到儿子的成长,周斌说,人生如棋,快乐在博弈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成功就是付出足够多
在人们的印象中,会下棋的孩子无疑是聪明的。周斌的朋友也这么看儿子周知远。周知远的同学更不用说了,除了羡慕,他们认为周知远也很幸运。
可是,周斌不这么看。他说,周知远并不是神童。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孩子,只要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都能取得周知远现在的成绩。
冰心曾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在周知远众多的奖杯后面,只有他的爸爸妈妈知道,周知远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在夺得广东省少儿围棋锦标赛冠军前,周知远已经做了3000多到死活题,有些题,甚至做了多遍。除此,他在网上和国内外棋手对弈了上千盘棋,还参加了十几场的比赛。
周知远正是有了长期的修炼和积累,才取得了后来的成绩。
对此,周斌非常感慨,说:“人生如棋,小学阶段正处于人生的布局阶段。因此,一定要帮助孩子完成价值观、人格以及行为能力三个要点的人生布局。”周斌认为,以上任何一个要点没有落实,就如同棋子没有下在最有价值的地方,那么,迎接孩子的可能就是失败。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孩子同样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收获到成功的根本原因。因此,周斌提醒家长朋友:一个孩子,如果长期学习却没有进步,一定有深层次的原因。
失败中收获智慧
周斌是个有思想的父亲。在他看来,不论培养孩子什么技能,其核心最终应能体现在人生观、人格以及行为能力的培养上。否则,即便获得再大的成绩,也是昙花一现、浪得虚名。
作为一名颇有成就棋童的父亲,周斌深感欣慰的是,并不是儿子所取得的成绩。他认为,儿子学棋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享受博弈的过程,而不是输赢的结果。他像所有父亲那样,为自己的儿子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是,他更看重的是,通过学棋,儿子已经能坦然面对得失——赢棋,更加自信;输棋,总结反省。如此,找到快乐所在:不为成功得意,也不为失败沮丧。
生活中,许多父母,养育孩子的道理懂得不少,一旦做起来,却走了样。对此,周斌的体会是,除了爱心,父母还要有智慧。
每次比赛结束,周斌并不急着跟孩子谈成绩,而是找出儿子的长处加以表扬。比如,一次比赛后,周斌见到儿子第一句话居然是:“儿子,你真了不起!你看,跟你一起学棋的孩子都戴眼镜了,只有你的视力还保护得这么好!”儿子听了开心地笑着跑去跟小伙伴打篮球。
周斌说,棋德和品德是相互影响的。修炼棋德就是修炼品德,反过来也一样。功夫在“棋外”。一次,儿子去汕头参加比赛。有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和小棋手们复盘。小棋手们都在认真观摩。这时,进来一个1段棋力的男孩。男孩还没在座位上坐稳,就大声嚷嚷起来:“阿姨,你也会下棋啊?”此言一出,四座皆惊。他的教练马上训斥他:“懂什么叫‘有眼不识泰山吗’?阿姨可是全国女子围棋冠军,职业四段!你怎么和你妈妈一样喳喳呼呼,那么浮躁,怪不得你半年不长棋呢!”教练的话引来大家一片嘲笑。
由此可见,好的父母,绝不会单纯地为了培养孩子下棋而下棋。他们会把培养孩子如何做人融入到孩子的兴趣爱好中,以此提升孩子的个人修养、精神境界。
周斌让记者感动的是,他知道儿子的优势和长处,也知道孩子的问题所在,所以,他总是会实实在在地帮助儿子。他说,父母帮助孩子,应该给予孩子具体的指导,分析得失给孩子听,教会孩子以后如何避免或改进,而不是泛泛的说教。
那么,在均衡发展孩子的同时,父母究竟应该做些什么呢?周斌说他有三点体会:一、衡量孩子不能仅仅看单项指标,即成绩。每次参赛,周斌从不要求儿子拿名次,他只告诉儿子一句话:对每一手棋负责。二、不可急功近利,奢求立竿见影。在周斌看来,只有聪明的父母,才会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因此,对于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大可不必大惊小怪。三、经常思考什么是孩子的成功和如何成功。周斌说,他眼里的成功就是参与过程的享受。比如下棋,通过与同伴博弈,懂得尊重和宽容;在对抗中,向对手学习,提高了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以棋会友,提高了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权衡大局,把握细微,提高的是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每一种能力的提高,都是成功。至于比赛的最后成绩,不过是成功的副产品。
2024-04-16 13:56
2024-04-16 11:04
2024-04-16 10:56
2024-04-16 10:28
2024-04-16 10:23
2024-04-16 10:08
2024-04-03 13:46
2024-04-03 13:31
2024-04-03 13:25
2024-03-27 09:12
2024-03-27 08:49
2024-03-27 08:41
2024-03-27 08:36
2024-03-27 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