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宝宝拉稀怎么办?
宝宝肠胃比较脆弱,有时候饮食方面或是天气方面的变化都会导致宝宝拉稀,当遇到这种情况时首先要正确判断宝宝是否真的拉肚子,吃母乳的宝宝一天5-6次是正常,其次找宝宝拉肚子的原因,是因为你吃了什么不该吃的东西过到了奶水里,还是因为宝宝自身原因拉肚子。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宝宝拉稀治疗方法。
建议最好带宝宝检测一下大便常规,看一看是否有脂肪颗粒。宝宝拉肚子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宝宝拉肚子的根本原因是免疫功能差,对病毒细菌的抵抗力弱,当肠道受到感染时,便很容易感染拉肚子。
同时,如果宝宝喂食太多,造成积食也会引起宝宝拉肚子。另外,过敏体质,感冒等也会伴有拉肚子症状。宝宝如果吃过于油腻的食物也容易导致宝宝拉肚子。
宝宝急性拉肚子期间,要适当短期禁食,一般不超过8小时。也要适当补液,也要少食多餐,必要时也可以让宝宝口服健脾养儿颗粒和思密达,及贴小儿腹泻贴,效果良好。
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
一类为非感染性因素造成的,如饮食喂养不当或天气变化均可引起腹泻。饮食方面引起的腹泻包括进食过多或过少;食物成分改变,加糖过多(反之,糖分摄入过少易引起便秘);添加辅食过快,引起不适,天气炎热时给孩子断奶等。
天气变化如孩子受凉,可使肠到功能紊乱;气候炎热可使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减少,消化不良引起腹泻。
另一类为感染性因素造成的,如孩子进食的奶具或食物不洁,使细菌进入体内造成腹泻;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致使肠到菌群失调引起腹泻;小儿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泌尿系统感染、咽炎等病时,由于发热及病原体毒素的影响,均可造成腹泻。
调理肠胃不是一朝一夕的,小儿胃肠道系统还未发育完善,妈咪爱可以长吃。妈咪爱与合生元都是有益菌(不是药),是调理胃肠道系统的,拉稀的调到不稀,便秘的调到不干。
若母乳喂养的孩子发生腹泻时,不要轻易断奶。这时可缩短每次喂奶的时间,让孩子吃前一半的乳汁。因为母乳的前半部分蛋白质含量较多,容易消化,富于营养,而后半部分脂肪含量较多,不易消化。必要时母亲可在喂奶前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先饮一大杯淡盐开水,稀释乳汁,然后再给孩子哺乳。
食物止泻
以下几种食物不仅能提供婴儿必须的营养,而且还有一定的止泻作用。
1、焦米汤:将米粉或奶膏研磨成粉,炒至焦黄,再加水和适量的糖,煮沸成稀糊状即可。焦米汤易于消化,它的碳化结构还有较好的吸附止泻作用,是婴儿腹泻的首选食品。
2、胡萝卜汤:胡萝卜是碱性食物,所含果胶能使大便成形,吸附肠道致病细菌和毒素,是良好的止泻制菌食物。
胡萝卜汤制作方法如下,将胡萝卜洗净,切开去茎,切成小块,加水煮烂,再用纱布过滤去渣,然后加水成汤(按500克胡萝卜加1000毫升水的比例),最后加糖煮沸即可。每天2—3次,每次100—150毫升,腹泻好转后停用。
3、苹果泥:苹果也是碱性食物,含有果胶和鞣酸,有吸附、收敛、止泻的作用。取一个新鲜、质地酥软的苹果切成两半,用调匙刮成泥状即可。
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春季到夏季这段时间尤其发生的频繁。
建议用药:妈咪爱(或培菲康)用量:每次半袋(或每次一粒)一天2—3次+斯密达蒙托石粉每次半袋, 每天2—3次,大概有3—5天时间,宝宝就会好起来。
最重要的一点,只要宝宝吃饭、精神头、睡觉都正常的话,就不是大问题。
宝宝拉稀吃什么药好?
首先要正确判断宝宝是否真的拉肚子,吃母乳的宝宝一天5-6次是正常,其次找宝宝拉肚子的原因,是因为你吃了什么不该吃的东西过到了奶水里,还是因为宝宝自身原因拉肚子,然后看宝宝拉肚子的量(一天几次)、味道(是否有酸臭味)。如果确定宝宝是拉肚子,你可以将宝宝的大便装在容器中,在宝宝大便后2小时之内拿到医院进行化验,看是否有炎症。对于不同结果有不同的冶疗办法。如下:
1、如果化验结果有炎症,一般可使用希刻劳进行消炎,然后再配合妈咪爱和思密达。
2、如果没有炎症,且宝宝大便中有不消化的奶瓣还有酸臭的味道,说明宝宝消化不好,母乳喂养可在宝宝吃奶时将奶水的前段(前段比较蛋白质含量高)挤出,让宝宝吃后三分之二部分,这样宝宝易消化。如果是配方奶粉喂养可调稀配方奶粉。同时配合妈咪爱和思密达。
3、可以采用小儿手部推拿,即可以起到治疗和调理的作用,又可以强健宝宝的肠胃功能。但前提是宝宝不是因为炎症引起的拉肚子。
有些妈妈反对小宝宝用抗生素类的药品,但是如果宝宝有炎症一定要用,用量要谨遵医嘱。
以上就是关于两个月宝宝拉稀怎么办,宝宝拉稀治疗方法的介绍,对于宝宝拉稀要分情况看待,要用药的时候也千万不要过于排斥药物。
2021-07-09 15:45
2021-07-09 15:44
2021-07-09 15:43
2021-07-09 15:42
2021-07-08 15:40
2021-07-08 15:40
2021-07-08 15:39
2021-07-08 15:38
2021-07-08 15:37
2021-07-06 14:24
2021-07-06 14:23
2021-07-06 14:22
2021-07-05 15:35
2021-07-05 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