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是一种由口腔中多种因素复合如作用所导致的牙齿硬组织进行性病损,表现为无机质脱矿和有机质分解,随病程发展而从色泽改变到形成实质性病损的演变过程。儿童龋齿的症状表现在哪些方面,儿童龋齿怎么治疗,现在一起看以下内容来了解下。
儿童龋齿的症状
浅龋。病变只在釉质内,牙齿的颜色本来应该是同个颜色,当表面开始有黑点或是脱钙的白点出现,或是某处老是塞住食物,表示此处牙齿的珐琅质已遭到破坏,患儿无不适感。
中龋。病变已达牙本质,形成浅层龋洞,此时小儿对冷、酸、热的刺激感觉明显,容易感到酸痛;或是食物一卡进牙缝,就觉得不舒服,但清掉后,不舒服就解除了。
深龋。病变已达牙髓腔,疼痛持续一段时间才会消失,如不进行治疗,细菌沿着牙根达到牙尖,会引起根尖眼炎,造成慢性病灶,引起牙槽骨、下颌骨炎质、骨髓炎及全身疾病。
患龋齿后应及时带小孩到医院看口腔医生,及时治疗,防止龋洞变深变大。不要等换恒牙,因为小儿龋齿容易并发严重疾病,并可能因患龋齿而影响孩子进餐,由于营养问题影响到孩子的生长发育。
儿童龋齿怎么治疗
治疗龋洞的原则是:彻底干净地清除龋坏组织,尽一切可能多地保存牙体硬组织。
治疗龋洞的方法是:根据龋坏的不同情况分别采用龋坏组织磨除法、药物治疗法、再矿化法、充填法和修复法等。临床上常用充填法修补龋洞缺损。
一、龋坏组织磨除法:适用于龋坏面积比较广泛,例如,整个咬合面龋坏以及牙釉质或牙本质层剥落,难于制成补牙洞形的牙齿。磨除尖锐的牙尖、牙边缘和表层龋坏组织,达到组止牙齿继续龋坏的目的。
二、药物疗法:适用于龋坏比较浅,还没有形成龋洞的初期龋。常用的药物是氨硝酸银。使用氨硝酸银棉球涂擦龋坏病变组织,重复涂擦1-2分钟,用热气吹干后重复1次,再吹干,以达到药物治疗龋病组织的目的。由于氨硝酸银是一种防腐杀菌性药物,氨硝酸银具有防腐、收敛、杀菌的作用,用它涂擦过的龋坏组织,在使用丁香油或 10%福尔马林棉球涂后,就会产生黑色,并形成蛋白银和还原银,沉积到牙本质小管内,填塞牙本质小管,并杀灭牙本质小管内的细菌,终止龋病发展。
三、龋坏组织再矿化法:此外的矿化指的是通过人工配制钙、磷、氟化物的矿化液作用于牙齿,使牙齿病变区组织发生矿物化。这种过程称为再矿化。龋坏组织再矿化方法仅适用初期龋。具体方法是使用人工配制的矿化液含漱。临床上,使用该方法治疗初期龋,可缩小白垩色,并停止发展。再矿化疗法简单,效果好,没有任何痛苦而且安全。
四、龋坏组织充填法:是治疗龋坏组织最常用的方法。适用于牙齿龋坏后能制作固位洞形的牙齿。利用补牙洞型将充填材料固定在牙齿上,复原牙齿的缺损,恢复其功能,并保持牙齿外形及牙列的完整性。
儿童龋齿形成的原因
1.细菌
龋齿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由于细菌在龋病发病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近年来国际上公认龋病是细菌病致龋的细菌种类很多,最主要的是某些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这些细菌与唾液中的粘蛋白和食物残屑混合在一起,牢固地粘附在牙齿表面和窝沟中。这种粘合物叫作牙菌斑或菌斑(dentalplaque)。菌斑中的大量细菌产酸,造成菌斑下面的釉质表面脱钙、溶解。临床调查证明口腔中菌斑多的儿童龋齿也多。
2.饮食
在龋齿形成过程中,饮食是细菌的重要作用物。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糖,这些物质既供给菌斑中细菌生活和活动能量,又通过细菌代谢作用使糖酵解产生有机酸,酸长期滞留在牙齿表面和窝沟中,使釉质脱矿破坏,继之某些细菌又使蛋白质溶解形成龋洞。致龋的糖类很多,最主要的是蔗糖。
牙齿发育时期,营养决定牙齿组织的生化结构,钙化良好的牙齿抗龋性高。如果食物中含有的矿物盐类、主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钙、磷、维生素B1、D和氟等不足,牙齿的抗龋性就低,造成龋齿发病的条件。乳牙在胎儿期即已发生、发育和钙化,母新乳期的营养,对胎儿乳牙的发育虽然没有决定性影响,但加强母体营养仍对乳牙钙化有利的。除非母体患严重代谢障碍病或遗传病,一般乳牙不易受到严重影响。
3.牙齿
牙齿的形态、结构和位置与龋齿发病有明显的关系。牙齿咬面的窝沟是发育过程中留下的缺陷,深窝沟内容易滞留细胞和食物残屑,而且不易清除掉,容易诱发龋齿。矿化不足,特别是钙化不足的牙齿,釉质和牙本质的致密度不高,抗龋性低,容易患龋齿。氟在牙齿矿化结构中的含量虽然很微少,但对增强牙齿的抗龋性很重要。牙齿中含适量氟就不易发生龋齿。乳牙和年轻恒牙的结构和钙化程度都还不够成熟,因此容易受致龋因素的影响,患龋率高。
2021-07-09 15:45
2021-07-09 15:44
2021-07-09 15:43
2021-07-09 15:42
2021-07-08 15:40
2021-07-08 15:40
2021-07-08 15:39
2021-07-08 15:38
2021-07-08 15:37
2021-07-06 14:24
2021-07-06 14:23
2021-07-06 14:22
2021-07-05 15:35
2021-07-05 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