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母婴健康 > 新生儿 > 正文

新生儿护理常规总结 全方面保护宝宝健康

[作者:gysmtf]
2013-04-16 15:11

   相信世上所有的爸爸妈妈都希望给自己的宝宝最好的,在宝宝出生不久的时间里更是无微不至的照顾着他,下面是新生儿护理常规总结,帮助你全方面保护宝宝健康,快来看看吧!

  新生儿护理常规总结:

  一、新生儿肺炎

  新生儿肺炎一般指感染沛炎而言,发生在宫内和分娩过程中胎儿吸入羊水、胎粪及污染的阴道分泌物所致者,称宫内感染性肺炎,但更多的是出生后由细菌或病毒所致。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最常见疾病之一。发病早期呼吸道症状和体征都不明显,尤其是早产儿。

  (一)护理常规 按新生儿疾病一般常规护理。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吸入物

  1、对痰多不易咳出者可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1)拍击背部:由上而下,由外周向肺门拍击,使小气道分泌物易于进入大气道。

  (2)遵医嘱行雾化吸入,以湿化呼吸道分泌物。

  (3)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时动作易轻柔,负压不可过高(﹤0.01mpa),吸痰时间不可过长(每次﹤15s),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2、胸部理疗 胸部理疗以促进血液循环。

  3、体位引流 根据病变部位采取适宜体位引流。

  (三)给氧 最好采取头罩给氧,氧气应湿化并加湿至31—33℃为适。

  (四)病情观察

  (1)呼吸系统表现是否改善,如呼吸困难、青紫、两肺呼吸音等。

  (2)患儿烦躁不安、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肝脏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尿量减少,提示合并心衰,应及时与医生联系,作好抢救准备。

  (五)一般护理

  (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将环境温度调节至中性温度。

  (2)喂养:原则上应少量多餐,防止过饱后呕吐所致误吸。病情严重者可用鼻饲喂养或静脉补液。

  (3)体温过高时遵嘱给予降温,体温过低时,给予保暖。

  (4)严格输液速度,最好使用输液泵以防止心衰的发生。

  二、新生儿硬肿症

  新生儿硬肿症又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与水肿,常伴低体温、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早产儿发病率最高。

  (一)复温 复温应遵循循序渐进、逐步复温的原则。

  (1)体温﹥33℃者,放入预热至30℃的暖箱内,根据体温恢复情况,将箱温调到30—34℃,使患儿在6—21h恢复正常体温。

  (2)体温﹤33℃者,先以高于患儿体温1—2℃的暖箱温度开始复温,每小时提高箱温1℃,于12—24h恢复正常体温。

  (3)如无条件者,可采用母体怀抱复温或热水袋复温。

  (4)严密观察体温变化,体温升至正常之前应每小时监测体温1次,升至正常之后可每4h测体温1次。

  (二)合理喂养,保证热量供给

  (1)轻者能吸吮者可以口喂养;吸吮无力者用滴管、鼻饲或静脉营养。

  (2)保证液体供给,严格控制补液速度,以防输液过快引起心力衰竭和肺出血。最好用输液泵。

  (三)预防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特别需做好室内、暖箱清洁消毒。

  (2)加强皮肤、口腔护理,遵守操作规程。

  (四)病情观察

  (1)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变化、硬肿范围、肺出血等。

  (2)观察并记录24h出入水量。

  (3)观察有无出血货币,如皮肤、黏膜出血,肺出血等。

  (五)健康指导 向家属奶关硬肿症的知识、有关保暖、喂养、预防感染等育儿知识。

  三、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性的感染。新生儿时期该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一)维持体温稳定 体温过低或体温不升时应及时给予保暖;当体温过高时,应给予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

  (二)控制感染

  (1)遵医嘱及时、准确应用抗生素。

  (2)加强皮肤护理,清除局部病灶:如脐炎、鹅口疮、皮肤破损等均应作好相应的护理。保持皮肤尤其注意皮肤皱褶部位(颈项、腋窝、腹股沟等)的清洁、干燥。

  (三)合理喂养 保证营养供给。

  (1)对吸吮力弱者,可少量多次,或间断喂养。

  (2)无吸吮力者可给予鼻饲或滴管喂养。

  (3)遵医嘱给予静脉高营养。

  (四)观察病情

  (1)症状、体征的观察:观察体温、面色、精神反应、食欲、黄疸、皮肤黏膜出血倾向等。

  (2)并发症的观察:观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症状的出现和变化,如有无嗜睡、惊厥、颅内压增高的再现。

  (3)药物疗效和副作用的观察:职病情反复、恶化等,及时与医生联系。

  (五)健康指导

  (1)向父母介绍与本病有关的基本知识。

  (2)教会父母新生儿的一般护理知识及技能。

  四、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新生儿时期血中胆红素增高而出现皮肤、巩膜等被黄染。病情轻重不一,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常引起严重后遗症。

  (一)一般护理

  1、合理喂养 保证热量及水分的供给。如出现吸吮无力、纳差时,应采取少量多次,间歇喂养或静脉高营养。

  2、及时处理感染灶 对皮肤破损、脐部分分泌物应及时处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合理安排补液 及时纠正酸中毒,切忌快速进入高渗性药物,以免血脑屏障暂时开放,使未与清蛋白结合的胆红素进入脑组织。

  (二)病情观察

  1、观察全身皮肤情况 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经皮测量血清胆红素,以判断黄疸发展速度。

  2、观察生命体征 注意体温、心率、呼吸变化及有无向血倾向。

  3、神经系统 主要观察患儿哭声、吸吮力及肌张力,如哭声微弱、反应低下、拒奶、肌张力增高,甚至惊厥,提示核黄疸的发生。

  4、大小便 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如胎粪延迟排泄,应予以灌汤,促进大便及胆红素的排泄。

  (三)光照疗法 根据医嘱行光照疗法。

  (四)健康指导

  1、如何判断黄疸 告诉家属如何初步判断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以便及早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2、病理性黄疸

  (1)向家属交代病理性黄疸病情严重的程度、预后。

  (2)对可能性有后遗症的患儿家属,指导早期进行功能训练。

  3、母乳性黄疸 可改由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度到正常母乳喂养;若黄疸严重,可暂停母乳喂养;若为G—6—PD缺陷者,则忌食蚕豆及其制品,并注意药物的选用,如忌用解热镇痛剂、磺胺药等。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加载中...
没有更多了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