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分娩是人类繁衍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生理过程,也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这一过程并非只有痛苦,而是具有良好的优生作用。产妇和婴儿都具有潜力主动参与并完成分娩过程。从受精卵开始,胎儿在母体内经历40周的生长发育逐渐成熟,而孕妇的身体结构也逐渐地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变的更有利于分娩。
我们提倡阴道自然分娩,首先介绍准妈妈们对剖腹产的好处认识。(剖宫产快速、安全、无分娩痛苦,而且,新生儿不经阴道挤压,不会遭遇难产危险,有利于以后婴儿的智力发育和健康原因)它还有以下几方面有利于母婴健康的好处:
(1)胎儿由子宫内依赖母体生活,到出生后的独立生存,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婴儿对这一转变必须有一个适应过程。胎儿经阴道自然分娩,子宫有节奏的收缩会使胎儿胸部受到压迫和扩张,使出生后婴儿的肺泡富有弹性,容易扩张。当胎儿经过阴道时,其胸部受压,娩出后,胸腔突然减压而扩大,有利于胎儿出生后建立自然呼吸。
(2)阴道分娩时,胎儿头虽然受到阴道挤压会拉长变形,但这种变形是一种适应性变化,出生后1~2天内即可以恢复,既不会损伤大脑,也不会影响胎儿的智力。
(3)大量的临床经验证明,阴道分娩时,产妇发生产后出血、产后感染等并发症情况较少,产妇体力恢复较快。
剖宫产的缺点:剖宫产虽然安全、快速,但它只是解决难产的有效措施,而绝非正常分娩的捷径。比较阴道自然产,剖宫产有以下缺点:
(1)分娩时胎儿未经阴道挤压,不利于新生儿呼吸的建立,其肺部发生病变的可能性略大。
(2)手术造成的创伤和出血,使产妇身体虚弱,发生感染的机会增多。
(3)子宫在术后留有很大的瘢痕,如果再次怀孕,有发生子宫破裂的危险。
(4)手术过程有可能损伤腹腔其他器官,可能造成日后的继发性肠粘连。
(5)剖宫产使母亲经历了一次手术,出血比阴道分娩要多,产后恢复也较阴道分娩慢。
(6)不利于母亲生理功能的自然恢复。在妊娠期间为了适应胎儿不断生长发育的需要和准备分娩,母亲的生殖器官和体内的各个系统和脏器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属于生理性的。妊娠足月后,子宫肌肉会出现有规律性的收缩,随之子宫的大门——宫颈渐渐打开,胎儿从子宫里出来,通过产道,来到人间。产后母亲的生殖器官和全身其他器官相继恢复原来的状态,这也是一种自然规律。
(7)婴儿易发生“统合失调症”。最新研究发现,经剖宫产手术方式出生的婴儿,由于没有经过阴道分娩的压力,容易发生“统合失调”症,即身体各部位协调性差,多动,并易导致学习困难。
由此可见,孕妇及家人对分娩方式要有正确的认识,临产时不要过分紧张,应与医生密切配合,尽量选择从阴道自然分娩,尤其是临产前检查各方面都正常的孕妇。万一发生难产或有其他异常,需要剖宫产分娩胎儿,也应听从医生的安排。
剖腹产宝宝易得的后遗症
1、剖腹产男免疫力更低:据报道,同样是剖腹产,男婴比女婴的免疫力更容易下降。产科医生抽取刚刚出生的63名女婴和69名男婴的静脉血,将其中的免疫球蛋白进行对比。其中自然分娩68例,剖腹产64例。
2、剖腹产儿容易患感统失调:所谓感统失调,就是想的和做的不是一回事,他的思维往往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剖腹产确实是导致感统失调的一个原因。
胎儿在母体的一举一动和其未来的命运息息相关,胎儿在母体产道的正常生产过程,同时也是第一次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抚触机会,而剖腹产剥夺了最先感觉统合锻炼的权利。这样先天不足的条件和后天不科学的婴幼儿教育,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一批有学习和行动上的障碍,甚至因为学习成绩不良,被误认为有智力发育障碍的。其实这些一般智商测试都可在平均水平之上,但由于一般检查很难发现患有统合失调症,因此很难及时对他们进行恢复治疗,由此造成们身体反应严重异常,知觉机能和注意力障碍,进一步影响自觉能力和自尊心。
3、剖腹产令“湿肺症”增多:一项研究发现,过去五年患初生儿短暂性气促,又名“湿肺症”。其中需入住初生深切治疗部(ICU)的个案增加超过1倍,由2002年的20宗增至去年43宗。在155名出现严重湿肺症病征的中,71%是经剖腹生产,以致不能自行清除肺部积水,其中45%是出现阵痛前剖腹生产,平均约于37周进行剖腹手术。
4、剖腹产更易患哮喘:英国研究人员警告说,剖腹产比顺产的更易患哮喘,剖腹产患哮喘的概率比正常顺产的高80%。虽然确切原因尚不明确,但原因可能是剖腹产没有经历过免疫系统和肺部发育的一些必经步骤,也与荷尔蒙分泌缺失有关。
5、剖腹产儿易患多动症:在医院近期平均每天所治的17名患儿中,剖腹严患儿约有12名,这与有关资料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2021-07-09 15:45
2021-07-09 15:44
2021-07-09 15:43
2021-07-09 15:42
2021-07-08 15:40
2021-07-08 15:40
2021-07-08 15:39
2021-07-08 15:38
2021-07-08 15:37
2021-07-06 14:24
2021-07-06 14:23
2021-07-06 14:22
2021-07-05 15:35
2021-07-05 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