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休闲娱乐 > 正文

深圳文化周填补深圳美术空白

[作者:wgrpni]
2010-10-11 09:50

 作为对特区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为期10天的“深圳文化周”今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此次活动由深圳市政府主办,从10月11日开始持续至21日。据悉,“深圳文化周”在活动期间将举办“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美术作品展”、“大型交响音乐会”、“深圳市平面设计回顾邀请展”等三大高规格主题活动。

  表现改革开放和特区建设

  揭开此次“深圳文化周”序幕的“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美术作品展”尤为引人瞩目。这次展览以改革开放和特区建设为主题,用艺术的形式记录了特区30年发展的光辉历程,特别是再现了这30年间深圳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风云人物和感人故事,反映了深圳社会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建设成就。

  展览于8月26日至9月19日在关山月美术馆首次推出,激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首次展览的作品全部来自深圳本土艺术家的创作。而这次北京展的作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专家评审团从深圳展作品中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其中很多作品已经成为时代的经典;另一部分是邀请全国重要艺术家进行主题创作,他们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中都有杰出的表现,他们的创作弥补了深圳本土艺术家在部分题材上的空缺。这两部分作品将构成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重要历史画卷。

  9月21日,由詹建俊、靳尚谊、水天中、吴长江、安远远等美术家组成的评审团在深对112件作品进行了评审,从中评选出57件作品赴京展出。其中包括国画、油画、水彩、雕塑、装置等多个艺术门类。

  填补深圳美术空白

  本次展览选收了30年间不同阶段的作品,从中可以感知特区建设的急促步履。美术家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记录了南国滨海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沧桑巨变。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从今年开始的“纪念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美术创作工程”中精选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有些出自深圳艺术家之手,有些则是委托外地艺术家创作的。

  这次美术工程填补了深圳美术史上的不少空白,深圳历史上很多精彩的瞬间第一次通过美术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蛇口开山第一爆、大芬油画村、读书月、欢送驻港部队等。对于深圳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表现,艺术家们并没有简单地用喊口号、贴标签的方式,而是通过许许多多感人的细节,通过平凡、琐屑的生活场景,把一个大的时代呈现出来。

  描绘深圳城市面貌和都市风情的作品,在本次展览中占据了半壁江山。一座边陲小镇在30年中变成一座现代化大都市,在这天翻地覆的巨变中,蕴藏着无数为画家所关切所钟情的画题。于是,一个个具有地标性的景物被艺术家们收入了画幅:宋玉明的《文锦渡》、陈希旦的《西部港湾》、周凯的《天下共此时——世界之窗》等。而更多的画家喜欢以抽象概括的手法,着力表现这座青春之城的生机律动和精神气质,如董小明的水墨《升腾》、李世南的水墨《鹏城旋律》等。

  关注深圳普通建设者

  深圳被称为“一夜之城”,其发展速度举世惊叹。而创造“一夜之城”奇迹的,正是来自天南海北的建设者,他们被深圳人亲切地称为“拓荒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以图像记录深圳改革开放进程的大事记里,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到了“人”的身上。

  陈宏新的《春天》、马刚的《春天的故事——邓小平二次视察南方讲话》、《关怀——江泽民和社区居民在一起》、丁一林的《希望——胡锦涛视察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均从不同的视角,展现国家领导人视察深圳时的风采。除了这些在深圳历史进程上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领袖之外,更多的艺术家把目光集中在普通的深圳人身上,潘喜良的国画《春潮》,以熟练的笔墨表现来深建设者这一劳动要素向深圳涌来的景象,如果说他们的城市寻梦还带有几分新奇甚至迷惘的话,那么傅中望的群体雕像《年轻建设者》,则体现出已扎根深圳的一代青年主人翁,自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精神风貌……正是这些建设者们的辛勤付出,使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日新月异。也正是通过他们,改革开放30年来的深圳历程得以真实再现。

  《南下——基建工程兵奔赴深圳特区》

  基建工程兵,曾经是深圳特殊的一个群体,特区成立之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2万多人,奉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命令,分别从天津、唐山、荆门、鞍山、沈阳等地陆续开入深圳,支援特区开发建设。他们在特区最艰苦的时候来到这里,用拓荒牛的精神,为特区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石。

  陈宜明的《南下——基建工程兵奔赴深圳特区》描绘的正是这段激情燃烧的历史。艺术家选取了工程兵们刚下火车的情景,以描绘群像的方式,把这些特区早期建设者们直接置于画面的中心,着力表现他们坚毅、开朗、欣悦的神情和姿态,从而揭示出作者对建设者的深深敬意。这幅作品填补了深圳美术史上这一重要历史题材的空白。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加载中...
没有更多了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