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深圳旅游 > 游记见闻 > 正文

漫步迪拜 一只变色龙和一只虫子的故事(2)

[作者:orpkeb]
2011-03-28 16:35

从古堡酒店去车站的途中,遇见两个表演当地音乐的青年。

谁家树多树贵谁有钱

相信很多人对于迪拜,津津乐道的是其与金钱挂钩的富裕表征。而与这种富裕形成冲突的是当地人的慢生活节奏,奇怪的是两者可以和谐共存。

的确,迪拜本地人很有钱。由于每年雨水甚少,地处沙漠,每年平均栽种一棵树需要花费三千美元左右,所以看看哪家当地人有钱,只要比较他们别墅种的树品种和多少就可以看出。作为阿联酋第二大酋长国,这是一个全世界最高福利的地方之一,但这些福利多数与外地人无关。大部分外国人只拿短期工作签证,购买房屋也以投资短炒为目的。对于想在当地开公司的外国人来说,这点感触颇深,因为根据当地的商业公司法,在阿联酋境内,如果要在各种自由区以外设立一家公司,必须有一名或多名阿联酋本国股东(合伙人)。此外,即使只是在当地开设分公司,也需要找当地人做担保,每年要向担保人支付一定的保费。因此传说,在迪拜,本地人不工作,成为数家公司的担保人,每年也会有大量的迪拉姆收入。

迪拜的另一面

迪拜的奢华购物商场与老城区里的黄金街、香料街也形成巨大的反差。因为本身并没有悠久历史,所以迪拜的传统景点并不多。除了一个小面积建筑构成的迪拜博物馆,较为多数外地人所知道的景点要数印度人聚集比较多的黄金街和香料街了。乘坐船渡上岸,香料街与黄金街离得很近。这里与广州的玉器批发市场不同,没有明显的叫卖声,闲散的店主在主动跟你打招呼之后,就会旁若无人地继续跟伙伴探讨某个游客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

在这一带的老城区,适合找一个下午过来毫无目的地闲逛。这里可以看到迪拜更不为所人知的一面:老房子里居住着一些底层的印巴人和马来人,偶尔可以看见他们做点小生意,比如卖泳衣、做裁缝,还可以瞥见他们由于居住空间所限,晾出来的内衣内裤。

在亚特兰蒂斯酒店,撞见了大幅展览画。

中国面孔

[商人徐总] 迪拜的诚信不是问题

旅途的最后一天晚上,因为朋友关系,我们受当地中国老板的盛情邀请:到其位于老城区的别墅里把酒言欢,畅享私伙局。在当地混得好的中国人也住大房子,开名车,多半是十多年前就到迪拜淘金的,其中以旅游生意与土建项目最为典型。招待我们的徐总(化名)来自山东青岛,颇具御姐风范。听说十多年前,就一人到迪拜打天下。说起她的发迹史,她总是谦虚地把其归结运气好,有贵人帮助,并强调在迪拜,她相信只要肯钻研,就有钱可赚,因为她觉得这个有宗教信仰的地方,即使外来人杂乱,但诚信不是问题。

[导游小刘] 十年奋斗终可衣锦还乡

同样做旅游买卖的小刘是我们在当地的地接导游,她是回族姑娘,迪拜是她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她也生活了差不多十年,如今她正在筹备衣锦还乡之事,很快就会回中国。从她口中,我们得知,由于旅游发达,现在迪拜当地很多机构每年都会在中国旅游学校物色相关毕业生,这边也几乎成为中国旅游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

[工人小光] 没有属于我们的大排档

在回程的飞机上,来自广东江门的小光(化名)应该说在迪拜,属于底层的中国工人。他到迪拜做装修工,因为会点工艺技术,所以工资略高,每个月有约8000元人民币的收入。他说,别以为迪拜很好混,这是中国工人的工资。和他在同一工地的孟加拉工友,每个月只能拿大约1500元人民币,他们多干重体力活,比如搬运工等。据他说,现在迪拜当地老板也很“醒目”了,一般不太爱找中国工人,而青睐孟加拉工人。他在迪拜还没呆足两个月,他觉得迪拜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至少没有晚上的夜生活很乏味,常常找不到去处,因为迪拜没有属于他们的大排档和K TV。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加载中...
没有更多了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