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深圳旅游 > 游记见闻 > 正文

上海外白渡桥的故事 外白渡桥的前世今生

[作者:邹肝]
2014-05-06 14:34

  你知道上海“外白渡桥”名字的由来吗?它经过了怎么的历史呢?下面为大家带来的是外白渡桥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历史

  闻名中外的外白渡桥处于苏州河下游河口,濒临黄浦江,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如今,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风雨历史呢?

  现今的外白渡桥,其实已经是第三代了。

  第一代桥

  第一代外白渡桥建于1856年,名为“威尔斯桥”,是座木桥。它是由供职于怡和洋行的英国人威尔斯和宝顺洋行的韦韧、霍梅等20人(多为洋行经理或鸦片巨贩)凑资组起的“苏州河桥梁公司”(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家以桥梁建造为主的公司)投资建造的。桥长137.25米,宽7.015米,中间设活动桥面,船只驶过时须起吊。

  第二代桥

  造桥纯粹为牟利的威尔斯等人曾声称,上海道台特准许其专利,人行需交“过桥税”,且只向华人收税,外国侨民车辆及仆役一概免去。继之,上海居民愤起抗争,粤人詹若愚就在今日的山西路口设置义渡,免费接送两岸过路华人,以示不屈。因市民不再付钱,乃称之为“白渡”。 租界工部局迫于众怒难犯,于1876年在威尔斯桥近侧造了木质浮桥,过桥免费。因其毗邻外滩公园,当年的英国人叫它“花园桥”(Garden Bridge) ,并在桥头立铜质纪念碑刻字记载(1949年后铜碑被毁),而百姓则直呼为“外摆渡桥”。 从此,这里过桥不再付费。而威尔斯桥则由工部局拆除。这也是第二代桥——“外白渡桥”的由来。 后来数十年,民间口误,读音成“外白渡桥”,于是,约定俗成地沿袭下来,再后来,历史走到今天,这其中的“涵括”早已经不止是一座桥的名字。

  第三代桥

  到了光绪年间,木桥几经补修,以不能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工部局决定另建新桥代替。筹建时曾有钢桥、木桥两种设计图纸与预算方案供工部局参考。两种桥梁宽度相同,设计要求都能承受一级城市桥梁通常能够承受的载重。其中,木桥使用寿命20年,造价8.3万两,每年维修费用按造价的4%计算为3320两。钢桥使用寿命50年,造价20万两,每年维修费按造价的0.35%计算为700两。工部局工程师兼测绘师查尔斯·梅恩认为虽然钢桥先期投资较大,但外白渡桥位置重要,日常交通量大,又需铺设复线电车轨道,建造钢桥可以得到长久的好处。同时英商电车公司表示愿意为钢桥改建费用捐助3500英镑。通过对拟建中的钢桥、木桥不同造价及按照复利年利率6%计算50年后所获款项的比较,工部局选择了钢结构桥,并刊登广告征求新桥设计和承建招标书。在17份投标书中,最后由豪沃思·厄斯金公司(Howarth Erskine Ltd.)以1.7万英镑中标,并由英国达林顿市克利夫兰桥梁建筑公司制造钢件,威斯敏特市的帕利和比德公司代表工部局在英国监督加工制作。

  光绪32年,打下第一根桩,第二年竣工。该桥上部结构为下承式简支铆接钢珩架,下部结构为木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两孔跨经组合各52.12米,梁底标高5.75米,桥面铺设电车轨道。这就是第三代外白渡桥。新桥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交付使用,晚于法国艾菲尔铁塔十一年。桥宽60英尺(其中车道36英尺,人行道24英尺),长171英尺,为当时技术最新的钢铁结构。工业革命的成果,科学技术的发展,铁架桥梁兴起于18世纪的英国,钢架桥梁兴起于19世纪的美国。白渡桥是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桥梁,由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主持修造,所有钢材料皆从英国进口,由英国工程技术人员完成整座桥梁的设计和架构。 类似的钢结构桥,在当时,除了上海,还有横跨天津海河的万国桥(今名解放桥),建于1902年,比外白渡桥的建成时间还要早5年,由天津法租界工部局主持修造,所以也叫“法国桥”。

  以上就是外白渡桥的故事,相信你已经有所了解了。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加载中...
没有更多了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