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深圳旅游 > 国内旅游 > 正文

武汉黄陂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介绍

[作者:贺建]
2014-12-04 14:46

   下面介绍的旅游资讯是:武汉黄陂。走进黄陂的历史,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黄陂的历史艺术及地理环境吧。

  黄陂简介:

  黄陂区是湖北第一台乡,第二侨乡,中国泥塑之乡。黄陂区与武汉市中心城区一水相依,五桥相连。黄陂区位于湖北省东部偏北,武汉市以北,花木兰的故乡,是中华木兰文化之源;境内商代遗址盘龙城,是武汉城市之根;“无陂不成镇”之说早已蜚声海外。黄陂人文荟萃、山清水秀、风景独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距今年3500年历史的商代遗址盘龙城,被认证为“大武汉城市之根”。

  历史

  黄陂地处武汉市北郊,历史文化悠久。据考古发现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三苗氏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区南的盘龙城,是长江流域迄今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城。这座商代早期城址,在当时不仅是一个地域性的政治与军事中心,而且是南方与北方的一个经济和文化的交汇中心。这对于武汉三镇城市的孕育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据旧志记载:今黄陂区境古为荆州之城。春秋属黄国之地,楚成王灭黄归楚。秦统一中国后,分楚为四郡,黄陂属南郡。汉属西陵。汉末刘表为荆州刺史,以此地当江、汉之口,拒吴侵轶,使黄祖于此筑城镇遏,名黄城镇。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改镇为南司州,并置黄陂县。隋初改县为镇,后复为县。唐初属南司州,后州废,属黄州。南宋理宗端平三年,寄治鄂州青山矶。元世祖至元12年还旧治,属黄州路。明属黄州府。清雍正七年改属汉阳府。中华民国初年,废府改道,属汉阳道。自民国21年起,先后属第二、三、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及鄂东行署。抗日战争时期,黄陂县政府一度迁至县东的仙台寺。1940年4月,在县北蔡店陈家畈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5月,黄陂全境解放,县人民政府进驻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陂县属孝感专员公署。1959年随专区并入武汉市。1961年,恢复原区治。1983年10月,划归武汉市管辖。1995年县治城关镇更名为前川镇。同年向上请示撤县设区。1998年9月15日,国务院同意撤销黄陂县,设立武汉市黄陂区,以原黄陂县的行政区域为黄陂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前川镇。

  艺术

  黄陂历史文化悠久,世代才人辈出。相传县北的木兰山为代父从军的木兰将军故里;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出生于黄陂,在这里度过少年时期;元末南方红巾军著名将领倪文俊早年为武湖渔民;清嘉庆4年(公元1799年)至道光18年(公元1838年),39年间出了文武三榜眼,分别为武榜眼曾大观,文榜眼刘彬士、金国钧,后分别官至福建陆路提督、浙江巡抚和翰林院编修。清咸丰年间,城关人周恒祺官至直隶布政使;长堰人王正起历任山东总兵、提督军门,诰封“振威将军”,以捕杀慈禧太后宠信太监安得海而闻名;黄陂黎家河(今属大悟)人黎元洪1916年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人称“黎黄陂”;辛亥革命时期奋起救国的著名人物有蓝天蔚、蔡济民、喻育之等。

  环境

  黄陂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无霜期255天。年均日照时数约1540—2180小时。年均降水量在1000—1200毫米之间。东与红安县、新州区接壤,西隔小悟山、界河与孝感市毗连,南抵府河与武汉市城区相望,北与大悟县交界。区境南北最大纵距10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55公里,境域周长273.5公里。国土总面积2261平方公里。从土地资源结构看,耕地、林地为主要土地类型,占总面积的64%,其分布与全区北高南低的地势相对应。耕地多在区中部、东北部和南部,林地主要分布在县西北地区。

  以上就是有关武汉黄陂的介绍,相信你已经有所了解了,希望你会喜欢这个地方。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加载中...
没有更多了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