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基本技巧,也是在沟通中认识与了解学生的第一步,倾听学生等于尊重他、欣赏他,给他信心和勇气。作为教师需要全身心地去听学生说话,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疑虑、发现和创意等,从而及时地引导、鼓励,促进他们的发展。例如我在教《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时,引导学生分析蒋干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蒋干是个愚蠢而又自作聪明的人,有一个学生提出了异议“蒋干能毛遂自荐,且不管他是否真正有才,应该说这种勇气是可嘉的”。我没有打断这个学生的“另一种声音”,而是静静地倾听他的观点,并组织学生一起讨论。通过倾听学生心灵的话语,让学生受到激励、召唤,从而生成新的认识,这是对话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点。
积极的参与者。
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向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只能重复教师的具有绝对权威性的内容。相反,教师是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在对话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有自己的思想观点,同时,任何一方都应积极地时刻保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态度。由于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对文本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一段文字、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理解都不尽相同。因此,在阅读对话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与学生一起交流、探讨,互相促进。这样,教师关注的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即时状态。教师参与对话,促进学生发展。
虚心的学习者。
弗里在《被压制的教育学》一书中写到,“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在教。”在“对话”中,教师有着“教学者”与“学习者”的双重身份。实际上,学生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很多的。他们虽然幼稚,但有一颗不断探求的心;他们或许无知,但永不满足和充满好奇心;他们的思想和观念也许不够成熟,但却代表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教师要学习这些优点,完善自身的素质,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向学生学习,能够使你原本枯竭的“精神生命”重新焕发青春。从学生身上,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再一次发现自己,重塑自我。教与学达到统一,做到“教学相长”。
三、对话意味着“创造与生成”
阅读文本应是语文学习的前提所在,只有通过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教师才能把握教材,也才能引导、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尽情地诵读、玩味、揣摩,与课文直接“对话”。“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在人、文“对话”中生成属于自己的思想。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
在对话性阅读教学中,师生双方均是作为具有主体精神、创造能力的人而介入其中的。在对话、沟通、合作的氛围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还是知识的“发生器”,师生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和知识,使阅读教学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灵性,充满了创造色彩。在新课标下,教师应是:
合格的先行者
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读书前,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对文本的精神,学生可能产生的疑惑、异议,哪里需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哪里要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都要做到心里有底。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包括朗读课文),才能和学生交流,并引导学生学习。
良好的创意人
接受理论和解释学都告诉我们,任何读者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而且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也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便是此理。因此,教师不能囿于教参,应当多元解读、自主发现文本涵义的空间,不能再搞过去应试教育下的一元论。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有创意的阅读,善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前理解”去阅读,同时又借助于别人的“前理解”;努力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文本的其他含义;对理解到的意义作出自己独到的价值判断而不仅仅停留于理解本身或人云亦云;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产生联想而生成新的意义和塑造新的形象。
例如对《项链》中玛蒂尔德形象的解读,有的同学说她爱幕虚荣,有的同学说她具有小资产阶级贪图享乐的思想,但有的同学认为她是值得赞扬的,因为她靠自己十年的辛苦劳动还清了债务,所以她还是很有美德的。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加深了对玛蒂尔德的了解,体验身为小人物的苦恼,了解人生的苦难与无奈,从而加深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优秀的质疑者
现代课程理念提倡的是“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权、只惟实”。因此,在探究教材中,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怀疑、敢于质问、敢于批判,多一点带有个性色彩的语言。为此,教师首先得有质疑的意识,质疑的精神,质疑的勇气。
在与文本、学生的对话中,在生生对话中,参与对话者会发现对方观点中的可疑之处,会产生批判性的意见,而批判性的信息正是对话交流得以深入发展的支撑力。在对话互动中,参与者大都能一边听同伴发言,一边反思自己的理解。质疑使对话深入,使对话的内涵丰富,多种观点的聚集与碰撞、消解与融合、深化与提升,扩展了认知领域。
《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相会一幕,最能体现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周朴园自私虚伪冷酷,是资本家的典型代表,是封建家长的化身,他对侍萍的爱是虚假的。但有的学生质疑:周朴园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有复杂的情感世界。他当年对侍萍的爱是真的,现在对侍萍的不爱也是真的。这样,学生在质疑中提升了对人物形象的立体的认识,在交流碰撞中达到了彼此的理解,生成了新的意义。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互动的“对话教学”,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同时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需要不断地融合、激活,这样才能让“对话”真正变为“零距离”。而教师对自身的正确定位则能把 “对话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促进学生不断地发展。
2024-04-16 13:56
2024-04-16 11:04
2024-04-16 10:56
2024-04-16 10:28
2024-04-16 10:23
2024-04-16 10:08
2024-04-03 13:46
2024-04-03 13:31
2024-04-03 13:25
2024-03-27 09:12
2024-03-27 08:49
2024-03-27 08:41
2024-03-27 08:36
2024-03-27 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