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到最后的时刻,家长和考生越紧张。说不紧张,都是装的。套用一个心理学术语,叫焦虑。哲学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每当有抉择的时候,有选择的时候,在关乎自己命运的时刻,在幸福即将来临的一刹那,在安危转换的瞬间,人们都会呼吸急促、血压升高、情绪剧烈波动、行动反常规。当然,也有两种人不紧张:傻子;零希望和零欲求的人。这属于个案,暂且不去讨论。
明知道焦虑没有积极作用,却控制不了;明明知道不能传染给孩子焦虑心态,凌晨的一声叹息还是把孩子惊醒…怎么办呢?
实际上,保持一定的焦虑度,是有积极意义的。它能够使人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保持旺盛的斗志、进取的心态、专心致志的处事精神,关键是我们如何在距离高考十多天的时间里把焦虑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我在做高考阅卷省级质量检查组组长的时候,在制定高考阅卷评分细则之前,对高考考生及其家长的心态做了事先和事后的了解。综合各方面专家的意见,我认为在高考前的两周里,考生和家长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淡化距离高考还有多少天的意识
在全国各地讲课,接触过很多学校。几乎所有的学校,从孩子们一进高三开始,就开始倒计时,有的还加上感叹号,加上三个感叹号。这种倒计时分布在校门口、厅堂、食堂、教室的每个角落,对学生时刻提醒着:你要焦虑!甚至有一对博士夫妇,要给自己的孩子在床头提醒,出于做朋友的道义,我义正词严的制止了这种从行为。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应该提醒孩子们,你在哪些学科、哪些知识点、哪种题型、哪种习惯上还有欠缺,一一改进,从不放松,直到考试,这才是正确的道路。
二、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
2007年高考,我熟知的一位考生,数学非常好,有希望高考得140以上。高考成绩一公布,惊天霹雳的消息来了:数学0分。因为该考生在考试终了铃声响过之后,又更改了一个选择题答案。按照考试规则,该科记为零分。没有辩驳的任何余地:考场里360度的摄像头记录了一切;没有通融的可能:对你的迁就,就是对全体考生的亵渎。
告诉孩子们,要守规矩,要严谨,切忌放任自己。德国人从一战失败到二战之前成长为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再到今天仍然很强大,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德国人是世界上最守规矩的民族之一。
三、找点时间,放飞心灵
孩子实在学不下去了;想发泄,想倾诉,很好。你提供发泄渠道就可以了。就怕你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高三的孩子大了,比他的父母们同样年龄的时候还要成熟。不要试图掩盖什么家庭的秘密、社会的秘密、生活的秘密。有的家长离婚了,却相互承诺在孩子高考之前仍然装作没离婚。孩子跟我说,我早就知道他们离婚了,他们还装呢…
如果你有了生活上的痛苦,工作上的烦闷,对未来的困惑,不妨讲给孩子听,把孩子当做真正的朋友、老师,让他(她)来帮助你,进行一次角色换位。孩子有可能突然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能解决大问题,会极大增强自己在各方面的信心,当然包括高考。
四、转告亲友,谢绝过度“关心”
这里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但是了解女性的特质。很多家长,特别是跟自己关系很好的同学、朋友、亲戚,包括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会在高考前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孩子,快高考了,好好考啊,别紧张,考好了给你买一个最好的笔记本!”“孩子,别紧张啊,好好考,考好了带你去欧洲!”。孩子能不紧张吗?尤其是女同志,具有先天了解别人细节,然后做详细比较的爱好。比如:孩子怎么样啊?孩子一模考了多少分?二模比一模进步了吗?报的那个学校啊?准备学那个专业啊?啊?!可别学那个专业,人家说是垃圾……。这些都是提高孩子焦虑度的原动力。
五、做好技术的准备,不允许有细节差错
我在多种层次、多个省份、多种场合的高考报告会上反复强调,高考越来越趋向于“女性化”。具体指的是,高考题目出的越来越细致;高考环节越来越细致,高考准备应该越来越细致。前几天韩国一个最大的教育机构有关负责人来我校,我跟他谈到中国的高考阅卷机制的时候,他通过翻译,感慨道:在韩国,不可能做得这么细!我说,这就是中国特色,呵呵。
1、考点在哪里?
北京人说话爱简称。“小二锅头”,叫“牛二”。表现了北京人简洁、简约而不简单的风采。然而,在研究考场的地点的时候,千万不能简称。北京太大,很多地名又很诡异,例如万寿寺和万寿路距离远得很;花园村和花园路绝不是一个地方。我的孩子的考点在“二附中”!
请问,是哪个二附中?师大二附中、首师大二附中还是北师大二附中?据考试院介绍,每年都有考生找不到地方。不仅要知道考点在哪里,还要知道考场在哪里;不仅要知道考点在哪里,还要知道坐公交车、开车、骑自行车分别用多长时间。
2、带什么?
笔记、书本、笔、钟表、橡皮、绿豆汤。到达考点,时间尚早,打开书看看,稳定一下;喝一口水,缓解焦虑带来的干渴。如果平时用的笔,有足够的墨水,要用旧笔,因为新的需要适应;钟表的电池需要检查
3、考完之后说什么?
渴了吧?累了吧?回家吧。绝不要谈与考试有关的事,除非考生自己主动谈,否则不要问。更不要关上门议论,悄悄的议论,又被考生听到,堪称阴谋。
亲爱的考生们,我们永远都在,都在你身边!
祝福你们,终于要摆脱了!
2024-04-16 13:56
2024-04-16 11:04
2024-04-16 10:56
2024-04-16 10:28
2024-04-16 10:23
2024-04-16 10:08
2024-04-03 13:46
2024-04-03 13:31
2024-04-03 13:25
2024-03-27 09:12
2024-03-27 08:49
2024-03-27 08:41
2024-03-27 08:36
2024-03-27 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