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总量增长9%,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万元GDP能耗、水耗持续下降等…2016年深圳靓丽经济数据引人瞩目。
深圳的9%从何而来?深圳走出了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
产出与消耗两升两降:
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良性互动
2016年深圳经济总量增长9%,公共财政收入超过790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136亿元,增长15%。财政收入增速名列全国前茅。深圳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4亿元的税收,在我国大中城市中位居第一。
与此同时,2016年深圳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4.1%和8.9%。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提高至354天,PM2.5平均浓度降至27微克/立方米。
这是深圳“要量变更要质变”的写真。
图为轨道交通11号线列车
早在2008年迎战国际金融危机时,深圳市就曾提出,“冬天来的时候,深圳要为春天而‘冬训’。”这里所谓的“冬训”,就是要寻求经济社会发展的“质”与“量”辩证法。
2010年10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发布,要求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由此,“质量”成为深圳发展的关键词。
在新时期,深圳追求的是新的发展模式——用更少资源、更少环境代价,去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在转型升级上走出一条新路。
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说,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和单位能耗、空气污染物等指标走出了两组“背道而驰”的曲线。“深圳这种两升两降的态势,近年得到持续。”
创新与实业“一体两翼”:
穿透虚拟经济迷雾
“质”与“量”,看似统一,在危机之时、转型之际,又是一对矛盾体。要保持合理增速,又要推动转型,就要寓质变于量变,就要以质变牵引量变。
深圳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抓创新。从2009年起,深圳开始布局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建各种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一批高科技企业成长起来,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头羊”和“擎天柱”。
仅2016年,深圳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513家,是上年增量的3倍以上。
二是须臾不忘实业。深圳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坚决采取措施留住“制造业之根”。
2016年,华星光电第11代液晶面板、中芯国际、开沃新能源汽车等150个重大项目开工,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同一年,深圳设立了两家由诺贝尔奖获得者领衔的科学家实验室。不少企业家说,没有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这些顶级资源不会聚集深圳。
创新是尖兵,实体是主力;创新是牵引,实体是血脉。并行不悖。
实体经济是主战场。几年来,深圳一以贯之,没有迷失于虚拟经济的迷雾,向实业要创新,向创新要未来,小心翼翼地维护创新牵引与实业振兴的平衡,努力构建供给侧新优势。
至2016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提高到53%,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超过70%。
“创新牵引与实体振兴是一体两翼,相辅相成。这是深圳发展的重要辩证法。”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民生与发展“再平衡”:
补齐短板蓄势能
2014年,深圳GDP增长8.8%;2015年,增长8.9%,2016年增长9%。在经济强劲增长的同时,深圳民生事业也走出一条上扬曲线。
2016年,深圳九大类民生支出2380亿元,其中教育、医疗支出分别增长32%和33%。
教育、医疗资源的短缺是“心头之患”,为此深圳痛下决心补齐短板。
2016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高校签约建设深圳校区,10所特色学院加快建设,数家高校深圳校区开始招生。2016年,深圳引进高水平医学团队50个,新增病床3000张,执业医师2698名,家庭医生新签约62.9万人。
破解高房价难题,深圳也在路上。2016年,注册资本1000亿元的市人才安居集团正式成立,负责全市人才住房的建设筹集、投融资及运营管理等业务。新引进深圳的人才,可享受一次性租房和生活补贴。2016年,这一标准提高至本科1.5万元、硕士2.5万元、博士3万元。
“我们需要一个与民生息、与企生息的环境。环境好了,就能广聚天下英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说,民生质量的提高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发展为了民生,民生促进发展。没有民生投入的舍得,就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深圳的未来。这也是深圳的“质量辩证法”。
2021-07-20 09:34
2021-07-20 09:18
2021-07-20 09:13
2021-07-20 08:55
2021-07-20 08:41
2021-07-20 08:35
2021-07-19 15:36
2021-07-19 09:27
2021-07-19 09:21
2021-07-19 09:09
2021-07-19 09:02
2021-07-19 08:51
2021-07-19 08:34
2021-07-16 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