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线闪光模式下,我们可以直接通过机内菜单去调整外置闪光灯的亮度(想象一下,闪光灯被固定在3米高的树上,我们就不用太累了...),你可以使用E- TTL测光模式,加减闪光灯曝光补偿来方便的控制闪光灯亮度,也可以把外置闪光灯的输出模式调整为M手动档,此时同样可以通过相机去调整其输出亮度,输出 值可以在1/1至1/128自由调整。通常情况下,笔者习惯使用M档输出,这样可以更自如的控制闪光灯亮度,而不会被调整构图,测光位置变化等所影响。
无线闪光灯可以极大的拓展我们的布光方式,你想让光在哪里,它就可以在那里。经常拍微距的朋友应该知道,在放大倍率很高的情况下,光照不足会让我们的拍摄很痛苦,而我们又需要足够大的景深,因 此还得收小光圈,在这时,你需要沉重的三脚架避免抖动,小心翼翼的拍摄(屏住呼吸,户外还得祈祷不要有哪怕一丝风吹过),而如果我们有一支600EX- RT,手持就可以了,想顺光就顺光,想逆光就逆光,效率瞬间高很多。
谁说户外无需闪光灯 人像实战
当 然,无线闪光灯更多的用途是拍人像。在这方面,笔者对闪光灯有着近乎偏执的依赖,身边的朋友有时会觉得笔者不可理喻,大晴天外拍居然还要带个灯...其实 这不是单纯为了装X那么肤浅,当然,笔者也不否认这样看上去会比较唬人(呵呵了...)。但请看下面这组同场景样片,应该很容易理解,在户外拍摄时闪光灯 的用处。
借一句看上去很高大上的话:玩灯的最高境界,就是看不出来用了灯。当然,不同的人对闪光灯的用法,有着不同的理解,而在户外强烈的阳光下拍照,顺光你睁不 开眼睛,而且光显得太平,明暗对比过于强烈(阴阳脸)。因此,选择逆光拍摄(把太阳当做一个大的主光源),再用闪光灯从前侧方补光,则可以让光比变得更加 柔和,照片看上去也就更加舒服。
说说具体的操作吧:首先,在户外强烈的阳光下,使用闪光灯又想要大光圈的浅景深效果,我们可以 将佳能600EX-RT安装在机身上,用高速同步模式为主体补光,此时快门速度就不会受到闪光同步速度的限制(通常单反为1/200s),我们可以用数千 分之一秒的快门配合大光圈来进行闪光灯拍摄。但如果不喜欢正面直接补光,想玩无线闪光,那就需要借助ND滤镜来降低环境光线,借此把快门速度降低至闪光同 步速度以内,这样看似麻烦,其实换来了更高的输出功率,补光效果也会更好(闪光灯在高速同步模式下,输出量会衰减得非常厉害,快门速度越快,闪光灯越不给 力)。而笔者以上的照片,都在镜头前安装了一块佳能原厂的ND8减光镜,效果很不错。由此可见,ND滤镜是玩闪光灯的必备附件之一。
室内人像 闪光灯不只是为了照亮
除了在户外为人像补光之外,相信大家更多是在室内使用闪光灯。当然,笔者认为室内闪光灯的用途,绝对不是单纯的照亮主体那么简单,去创造各种不一样的光线,才是重点,而使用佳能600EX-RT的无线闪光模式,则可以实现你所有的创意想法。
通常无线闪光灯不是这么用的,尤其是在拍摄美女人像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反光板、柔光罩、柔光伞等各种附件,将点状的闪光灯(生硬)变成面状的大光源(柔和),从而获得柔和的打光效果。在此请牢记一个基本原则:光源越大,距离被摄者越近,就越柔和。
从布光的方式来讲,笔者用无线离机闪光的方式,将安装有大号反光板的佳能600EX-RT贴在镜头的旁边,以此模拟环闪之类的同轴光源为模特儿照明。这 种同轴光的好处是没有影子,看上去皮肤会很好,而且由于是个大光源,因此看上去也非常的柔和不刺眼(机内闪的效果类似,不过会生硬很多)。
很多朋友会觉得闪光灯的光线太硬,不好看,其实,从上面的实拍样片和拍摄过程可以看出,各种柔光附件对于闪光灯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诸如柔光伞、反光板 之类的附件,把点状的光源变成面积大很多的面状光源,效果自然就会柔和很多。而佳能600EX-RT的无线闪光模式,则让我们的布光方式变得更加随心所 欲,完全释放你的创造力。
总的来说,佳能600EX-RT毫无疑问是一款功能强大的旗舰级闪光灯,本文也以佳能70D为例为大家介绍了多种闪光灯的经典玩法,相信大家会对闪光灯有 更多的兴趣。从使用体验来看,佳能600EX-RT功能强大,操控性比前作进步很多,原厂出品,自然质量出色,稳定性也不用担心。如果你觉得自己也有必要 添置一枚闪光灯,全功能的佳能600EX-RT是很好的选择。当然,还是那句话,买了用不好不要怪器材哟,因为这已经是灯皇了,你还想怎样。
2021-07-19 16:40
2021-07-19 16:40
2021-07-19 16:39
2021-07-19 16:40
2021-07-19 16:39
2021-07-19 16:40
2021-07-19 16:39
2021-07-19 16:38
2021-07-19 16:38
2021-07-19 16:38
2021-07-19 16:38
2021-07-19 16:37
2021-07-19 16:37
2021-07-19 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