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营养饮食 > 饮食健康 > 正文

吃肉好还是吃素好 吃肉和吃素哪个更环保(2)

[作者:姜杷引]
2019-05-29 09:46

  在西方,农业结构一直是一种农牧混合型结构,种植业和养殖业平衡发展,食物既来自种植,也来自养殖,因此欧洲人的饮食中除了谷物蔬菜以外,肉奶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中国则自春秋战国以后,农业结构成为种植业占绝对优势的经济结构,人们的食物来源主要依靠种植业,食物中谷物占主要成分,很少的情况下才能吃到肉。东周时期,只有七十岁的老人才能吃上肉,此外官高禄厚的人才能吃到肉,被人们冠以“肉食者”。普通百姓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难以吃到肉的,一般收成较好,在有限的节日里也许能破例吃到肉。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封建社会瓦解。

  历史上,西方人饮食中肉的比重要大于中国人饮食中肉的比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得越来越明显。到明清时期,当中国人纷纷引进高产作物如玉米、红薯、土豆以解决粮食紧缺时,西方人饮食中肉食的比重已经大大超过谷物类,谷物则主要用来饲喂家畜,以转化成肉奶蛋等高质量的食物。

  从今天中美饮食中谷物和肉奶蛋的分量,就可清楚知道这一点。今天中国的年人均粮食消费量是400公斤,而美国人均消费1000公斤以上,中国人均消费粮食主要仍由谷物来体现,而美国的人均消费粮食是由肉奶蛋来体现,直接食用谷物的量很少。

  杨坚也认同这个观点,过去中国古人少吃肉,当然不是不喜欢吃肉,而是这么多人在一起根本吃不起。曾经有人计算过,一亩地,如果种草,大概能养13头羊,而如果种粮食,可以收获600斤,600斤粮食,至少可以让人吃200天,这显然是羊肉无法比拟的。

  我们的饮食结构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专家告诉记者,由于原料结构不同,中西饮食的成品结构也相应有着较大的差别。中国人的饮食成品结构是由饭和菜相结合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菜则是副食,包括蔬菜和肉,主要是蔬菜。西方人的饮食没有中国人那种“饭菜结构”,他们的饮食成品是肉奶蛋佐以面包或蔬菜,没有严格的主副食之分。中国人的饭菜结构中,饭是为了提供人体所需的热量和劳作时的体力,菜则主要助饭下咽,即俗语为了“下饭”,因为单吃白饭不易进食,只好借助菜肴来完成“吃”进食物这一行为。西方则因为食物中主要成分是肉奶蛋等,这类食物天然具有极强的香味,只要煮熟,就容易“吃”进肚里,无需佐餐之菜,因此西方人无中国人饮食中那种主副食之分,即使有副食,也不是为主食充当助咽的角色。

  “尽管现在中国人肉类食物的摄入大大超过古代,但饮食结构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专家说。不过,植物蛋白的营养价值是无法和动物蛋白比的,而且人类需要的脂类,也是通过食肉而获得的。人的身体是由水、蛋白质和一些无机盐构成的,这些物质构成的人体不是恒定不变的,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人体维持生命所需的,所以人要吃肉,有时甚至还由于肉类有特殊的香味而“馋”肉,所以当经济发展后,肉类的摄入量自然而然增加了。

  大量摄肉让体质发生不利变化

  现在的问题是,摄入的肉量大大超过以往,我们自远古而来的体质,是否一下子能适应这么大量的肉类摄入?

  澳大利亚纽曼教授曾经来鼓楼医院谈起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一般情况下如果母亲营养不良,胎儿会预测到外部环境恶劣,重要器官发生各种不同的结构变化,以适应子宫内的营养不良,这就造成他们在出生时体重低。为了适应营养不良,胎儿会处于保存热量的状态,形成高效储能的“节约型”代谢机制。如果出生后食物很丰富,节约型机制会使宝宝将过剩的热量不成比例地转移到脂肪组织中,更容易发胖,成为小胖墩。这就说明,我们人体有一个自行代谢机制,如果你以前就是素食为主的话,突然增加肉类摄入,人体会承受不了。

  完全吃素同样会让身体受不了

  吃素是现代潮流,食素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减少油脂的分布。但是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王俊兰医师告诉记者,从临床接诊的情况来看,很多长期吃素的女性,反而易出现肥胖、高血压等症状,这主要是因为她们患上了“新陈代谢症候群”。它指的是因为不正常的新陈代谢所引发的一连串合并症。通常在腰围、血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空腹血糖5个判定指标中,出现3个高于标准,就代表可能已出现“新陈代谢症候群”。它是罹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前兆。

  同样是吃素,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关键是体质!”王俊兰医师介绍说,“不同的体质吃素会有不同的效果。”比如体质干燥型的人不宜吃健脾化湿、排泄水分的素食,如豆类、莲子、芡实、莲藕、冬瓜、蕹菜、大豆芽、紫菜、腰果、豆类制品、辣椒、白果等;而体质潮湿型不宜多吃滋润性的素食;血虚型体质不宜食菜心、西芹、四季豆、绿豆、绿豆芽等素食。

  合理的饮食结构可用一个金字塔来描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健康膳食结构,这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永远记住的。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加载中...
没有更多了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