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教育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正文

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4)

[作者:孔收玫]
2019-09-16 18:16

  “五四”时期改国文为国语时的“语文”②,与民族国家建立有关。当时的课程标准既包含了在语文教学中求得民族认同、开启民智的需要,也包含了新文学起步之初对自身发展的要求。这时的中学教科书,流行采取社会问题设置单元。“读经”已经废除,语文教学则以新“经”出现以让学生赶上前行的时代。这种“语文”理念在宏大的叙事氛围中承载了大多的“非语文”因素,而同样不可忽视的语言训练并未得到科学的体现。国人以学说为高、以求道为能,以工艺为末技的思想造成语文课程不断与经学、与政治争地位,语文课倒向知识权力的现象屡见不鲜。专重思想一面,忽略技术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和运用文学的能力没得到适量发展,未免失掉了平衡。

  建国初期,曾把“语文”③分为汉语和文学两门独立学科。语言学和文学性质不同,前者是一门科学,后者是一门艺术。可惜的是,文学课被讲成繁琐的文学知识课、模式化的文学分析课。汉语课同样存在问题,教学语法体系固然完备,却忽略了学生“能力养成”。文学课和汉语课也没能很好结合。

  也有人认为,一旦引入语法,语文课就变成外语课了。的确,有些“美文”不用分析结构、语法,背诵下来就行,学生可以从吟咏中体会无言的美,文学教育的真谛就在于此。不过需要注意,和“外语教学”相对应的词,除了“文学教学”,只要换一个序列,也可以是“母语教学”。这就是语文课不可或缺的识字缀文、运用语言等技能性训练。毕竟文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生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并引起对文学的兴趣,这主要是语文“人文性”所决定的任务。而语文教育的任务主要是由语文的“工具性”决定。

  一个民族需要文学,也需要文学教育,面对当下中学语文“文学性失落”的弊病,应当如何解决?在语文课程新标准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被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调和一样容易导致语文自身的纠缠。这个问题需要吸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认真思考、对待和解决。

  25.文中加了序号的“语文”,特征是否相同?(1分)

  ①和②__,①和③___,②和③____。

  答案:(1分)①和③否,①和③否,②和③否。(错一处即不给分)

  26.根据文意,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作者对“语文教育”、“文学教育”的定义。(4分)

  语文教育是_____;文学教育是_____。

  答案:(4分) 语文教育是以识字缀文、运用语言等技能性训练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文学教育是以了解生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并引起文学兴趣为主要目的一门艺术。(每个定义2分:中心词1分,附加词1分。语句不通顺酌扣1分)

  27.文章结尾说“这个问题需要吸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认真思考、对待和解决”,请你推想并简明表述出最接近作者的解决主张。(3分)

  作者认为_________。

  答案:(3分)作者认为语文和文学应当分科,同时要注意二者的结合,注意学生的“能力养成”。(三个要点,各1分。语句不通顺酌扣1分)

  28.根据文意,选出下列推断中恰当的一项,并将错误的推断修改正确。(4分)

  A.晚清时期的文化环境,尽管“国学”盛行,但西方文化已在产生影响。

  B.“五四”时期语文特征的形成,既有政治、社会原因,也有文学因素。

  C.推重学习和宗教,轻视工艺的传统思想,影响着“五四”时期的语文。

  D.文学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从吟咏中体会无言的美,不用分析结构语法。

  答案:(4分)恰当的推断是:B

  修改:[A]晚清时期的文化环境,“国学”已不盛行,西方文化影响浓厚。

  [C]推重学说和思想,轻视工艺的传统思想,影响着“五四”时期的语文。

  [D]文学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从吟咏中体会无言的美,有些“美文”不用分析结构语法。(每项1分)

  现代文阅读0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9—32题。

  祈 求

  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天空是蓝色的,一切都很安静。我想起北方的天空、阳光和鼓动衣襟的长风,想起伤痕累累的长城上那面猎猎的鹰旗。我不知道那只年轻的鹰在寻找什么,但我想那一定是一只被束缚的鹰对祖先血脉相承的东西的渴求——虽然它一生未曾飞翔。

  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高飞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2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品写南方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对比,以反衬鹰的敏锐与高傲。

  B.作品写年轻的鹰茫然冷漠与苍老的鹰高傲暴烈,用意在于表明离开天空鹰就将失去灵魂。

  C.作品描写遭到欺辱后的鹰的动作、眼神和鸣音,使其内在的精神和性情得到了充分展示。

  D.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摧残个性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E.作品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及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望。

  答案:(4分)C、E(A.反衬的应是“鹰是“飞翔的精灵”“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B.苍老的鹰并没有失去灵魂。D.“对……摧残个性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在文中没有根据)(每对一项2分,每多答一项扣2分,扣完为止)

  30.散文开篇,作者选择“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有什么用意?(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5分)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个场景中,特定的景物使作者产生由鹰及人及民族的联想,使作者产生内心的震撼,这震撼不仅仅是对于鹰,更是对于中国人、中华民族鹰一般的爆发的力量和奋飞冲天的豪迈气概的深刻感受。(关键词。场景、象征、中华民族、联想、震撼或爆发,每个关键词1分,语句不通顺,扣1—2分)

  31.文中小孩欺辱苍老的鹰时,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这表明了年轻的鹰的哪些特点?作者借它表达了什么意思?(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5分)从文中可以看出,“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它展翅,只不过是为了“站稳”,它的目光“冷漠”,是缺乏“鹰”的情感;而“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茫然”表明它从未曾飞翔,不知所措;“目光投向远方”,表明它还有着祖先的血脉.仍然有着对蓝天的向往。作者要表明的是:不要人为地制造能力退化,而要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关键词语:人工孵化、情感、未曾飞翔、向往、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最后一个词语是关键,2分,意思对即可)

  32.看到小孩欺辱苍老的鹰以及鹰的痛苦和无奈,作者为什么会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分)苍白、强烈、冷冷,形容作者悲怆之深:一方面,愚昧(无知)竟然会使人变得如此残忍;另一方面,苍老的鹰,这高傲、凶猛的生灵,却被铁链锁住无法高飞,且当尊严受到冒犯时却无法还击。这里,有对愚昧者的怨愤,也有对奋飞者厄运的同情。(关键词:愚昧。残忍、怨愤;奋飞者、同情、意思对即可,其中“怨愤”“同情”是关键,各1分)

  现代文阅读0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3—36题。

  走过河流

  每天每天,我都从一条河流上走过,一条比我生命更长久的河流。在我没有来到这个世上时,它就已经诞生了。在我离开这个世上时,它还将继续流淌。一条河流,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如我简约的生命,一头一个家。每天每天,当我踏过它身上那架石板乔走向外面得世界,我都无法漠视它,就向无法漠视内心的欢乐与惆怅。每天每天,我都有一种冲动,我想和它对话,我想写写它,和从它上面走过的自己。哲人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今天看到的它已经不是昨天的它了,虽然它仍叫着同一个名字。

  逝着如斯。

  但是,我仍愿意相信,这条曾润泽过我童年的河流。这条我曾经远离、终于有回到它身边的生命的河流,依然识得我的容颜,一如从前。昨天的太阳再也找不到今天的树叶,而今天的树叶不是昨天的那一片树叶了。想着想着,我又觉得自己实在好笑,为什么执拗得想让它记着我,认识我呢?我难道还是昨天的那叶子吗?

  沿着河走,从一段生命到另一段生命,我踏实的走过一段寂寞、细碎的日子,但我渴望走过河流,走到外面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只作为一个妻子、不只作为一个母亲,而是一个社会人,那样我的生命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援着梦想的阶梯,在一双双温暖的手臂引领下,我终于跨过生命的河流,重又站在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河流的两岸年年开着相似的花朵,河流的两岸年年走着不同的人。走着走着,人就长大了,人就成熟了。应该说,我还是我自己,还是那个矜持善感的女子,但每一段生命的内容都不同,,每一段生命,我都有不同的目标和梦想。曾经得春天我有过许多梦想,关于爱情,关于诗歌,关于生命。对于人生的种种际遇,我的心满怀激情。积极向上地活着,忧伤但不颓唐。这条生命的河流,每当面对它,我就成了一个诗人,我觉得自己如同它岸边的一株清白的植物,不蔓不枝,活得坦然,活得真实,活得像我自己,不欺人不骗人,对得起自己的心灵。

  走过河流,走过我自己。

  33.(1)怎样理解这条河流是“比我得生命要长久的河流”?(不超过三十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天看到的它已不是昨天的它了”说明的是(不超过十五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它‘依然识得我的容颜,一如从前’”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二十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为什么……那叶子吗?”这个反问句要强调的观点是:(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无论是我未到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它都在流淌着,哺育着人们。(2)世界万物都在不停的变化着 (3)用拟人的手法,从河流对我的爱写家长对我的爱。(4)我应该走过这条河流。

  34.(1)第四段写了几层意思?请概括层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人”的含义是: 的人。(2分)

  答案:(1)两层。第一层:渴望走过河流。第二层:跨过河流,站在新的起跑线上。(2)积极投入社会生活,为社会做贡献。

  35.(1)文中的“春天”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关于生命”的“生命”是指: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两答案各不超过5个字,每空1分)

  (2)作者把自己的活比喻成“一株清白的不蔓不枝的植物”。“不蔓不枝”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青年时代人生价值(2)遵守社会规范而又活的真实、生动。

  36、面对文章的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答案:A.D )(4分)

  A.写河流是托物言志,借自然河流,写我生命中的“河流”,生命的进程。

  B.我无法漠视河流,是因为河流哺育了我而不能忘记河流的恩情。

  C.“逝者如斯”说时间过的快,作者正是从这一感受引发出以下的“时间”思考。

  D.作者以“走过河流,走过自己”一句简洁、含蓄的卒章显志,收束全文。

  E.本文的主旨说明我的后半生活得有意义,对得起自己。

  现代文阅读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7—40题。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加载中...
没有更多了
X